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中国外贸:逆差趋势已露苗头

来源:中纺进出口商会 | 发布日期:2009-06-08
    在国人依然沉浸在先前巨额贸易顺差的美梦中,并继续奢谈“何以解忧,唯有平衡”(减少顺差,避免美元资产贬值)之时,在美国仍借贸易不平衡来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背景下,笔者发现,我国的实际外贸状况已悄然发生改变:贸易逆差已悄然露头!

    “高顺差”幻象

    尽管自2008年11月以来,我国以金额计算的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就由此前的20%以上,骤然跌入负增长区间,当月落至-2.2%,此后下跌幅度继续扩大,并在今年2月一度达到-25.7%,后续月份下跌幅度虽有缓和,但4月仍达到-22.6%的较大幅度。

    在出口萎缩的同时,进口增速同样在下滑,下滑速度更快。在去年11月出口增速为-2.2%时,进口增速已大幅下落至-17.9%;在今年1月份一度达到-43.1%,此后略有缓解,但降幅仍在20%以上,4月份为-23.0%。

    这种出口下滑、进口下滑更快的态势,直接促成了所谓“衰退型高顺差”的出现。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虽然外贸困难之声不绝于耳,但似乎并没有给我国外贸顺差造成多大影响。根据图表1提供的数据,虽然今年单月外贸顺差已由去年绝大多数月份的稳居250亿美元以上,下降至今年近两月的100亿~200亿美元间水平,但客观来说仍是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似乎显示,虽然因种种原因,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中国出口总体依然强劲。

    然而,在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并非故事的全部。

    我们将以按金额计算的出口增速减去进口增速和按实物量计算的出口增速减去进口增速进行对比,结果提供在图表2中。结果显示,大致以2008年11月为界,此前进、出口增速按金额计算的差距和按实物量计算的差距,一般大致相同,或者实物量增速差距高于金额增速差距,但自那之后的情形则出现了实物量增速差距转而低于金额增速差距的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按实际值计算,很可能中国的外贸顺差并没有金额显示出来的那么高。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可能被夸大了。

    金额与实物量之间的偏离,显然只能用价格来解释。而图表3提供的数据的确清楚显示,在去年9月份之后,出口价格便开始大幅回落;在进口价格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落而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出口产品价格指数的下降速度却要慢得多。由此造成11月份以后,进口价格当月同比涨幅已开始显著低于出口价格的同比涨幅。

    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出口价格的这种相对运动态势,恰恰标志着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应该是为我们所乐见的。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种价格运动可以视为贸易条件真正改善所必不可少的隐含前提,即应当是进、出口产品实物量不会因之而受到显著负面冲击。而我国这种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恰恰是以出口的急剧萎缩为代价的,这其实并不标志着出口竞争力的真正增强,因而这种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对长期经济发展并不具有实际价值。

    上述基本理念上的澄清,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对这种所谓的“改善”保持乐观。事实上,在贸易实务中,进口价格指数所显示的原材料价格快速大幅下跌,恰恰构成了外国进口商认为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同样应当显著下降的理由。这无疑令中国出口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而出口补贴,则给予了外商进一步压价和要求让利的借口。

    “高顺差”面纱下:逆差趋势已然露头

    前面的分析显示,以金额计算的顺差水平,已高估了目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而这种高估,很可能令人们对中国出口形势作出误判,导致政策可能出现超调风险。因此,如果能够从实物量角度审视我国当前外贸状况,应能对冷静、客观评估形势有所裨益。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来测算实际进、出口数据。一种方法是,以2005年金额计算的进、出口余额作为基期数量,以按实物量计算的进、出口增速数据计算出随后年份各月实际进、出口余额,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实际顺差额A;另一种方式是,以2005年金额计算的进、出口余额作为基期数量,但以价格指数折算后的进、出口增速计算出今后年份各月实际进、出口余额,然后测算出实际顺差额B。两种测算方式的结果展示在图表4中。

    根据图表4提供的测算情况,第一种方法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实际外贸顺差A在去年8月见顶,此后快速回落,并在今年2月一度出现大约29亿美元的逆差,随后反弹,但3、4月份实际顺差额已分别只有108亿美元和73亿美元。而第二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则显示,我国实际顺差在去年7月份见顶,在11月骤降至不足50亿美元的水平,12月首次变为逆差,一直延续至今;2月份实际逆差一度达到76亿美元,4月份逆差仍为18亿美元。

    笔者承认,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就具体数值来说,上述测算可能不尽精确,但两种测算所显示的同样趋势,却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如果继续忽视已经出现的这种苗头,一旦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或出口继续下滑,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的经常项目顺差就可能快速缩小甚至转负。

    认识实际顺差的意义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第一季度6.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中,最终消费和投资共拉动6.3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则是唯一拖后腿的因素,拉动-0.2个百分点。

    但是,这似乎与人们看到的海关总署公布的名义顺差数据不一致。因为第一季度名义顺差额为623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的406亿美元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217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54%。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那是名义值,而GDP增速核算中采用的是实际值。而观察前文图表4提供的测算结果,无论哪种测算方式,今年实际顺差额都低于去年同期:第一种方法测得的今年第一季度实际外贸顺差A为38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473亿美元下降91亿美元,同比下降19%;第二种方法测得的今年第一季度实际外贸顺差B为-122亿美元(即为逆差),较去年同期598亿美元下降720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120%。因此,至少从定性的角度,与名义值显示出外贸顺差状况相比,后两种测算方法与外需对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更为吻合。

    在确定有效汇率是否高估的过程中,理论上通常有两个参照系:相对于购买力平价和相对国际收支状况。对于前者,如果一国货币的价值高于按购买力平价确定的价值,那么,它就被高估了。但是,大量研究显示,购买力平价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实都不成立。那么,更为合理方便观察实际汇率是否高估的指标,就应该是国际收支状况。对于非国际本位币,在假定国际收支大致平衡为合意政策目标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那么,该国货币就应该是被高估了。而我们前文测算的实际外贸顺差状况,已清楚显示人民币很可能已出现高估苗头。如果认识到出口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更为稳定的趋势的话,那么,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在“J曲线效应”的时滞过后,我国外贸逆差最终会在海关总署公布的经常项目名义值层面显山露水!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