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粤企入豫:外贸企业的中国式自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沿海企业向以河南为代表的内陆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近日,广东9家服装加工企业正式入驻河南省滑县,这些企业都来自素有“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之称的广州增城新塘镇,大多数为外贸出口型企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沿海企业向以河南为代表的内陆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据了解,目前另有4家广东服装企业与河南省新密市一服装工业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家已经开始生产;落户中牟的一家女装厂正在“招兵买马”;郑州西区的郑州纺织工业园以及郑州南部的新郑等地,也有外地服装企业落户。此外,平顶山市、洛阳市以及驻马店市今年以来都有一定规模的外地服装企业落户。
转移为了开拓国内市场
君俊纺织有限公司是入驻滑县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在广东,君俊现有工人1000多人,公司每个月出口将近100万件牛仔服,涉及加工的品牌达20多个。总经理熊耀良已从事服装外贸代加工11年,他认为目前出口市场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他说:“去年虽然订单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受汇率一项因素影响,实际上收到的钱已缩水了不少。”
去年11月熊耀良得知河南安阳招商,便决定在滑县尝试。他做出这项决定主要是基于想开发国内市场的意愿。“新开的这家工厂以后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在河南附近有好几个中心城市,服装城繁多,是以后公司产品的一个主要流出途径。”熊耀良对新工厂的未来充满信心。
熊耀良介绍说,该厂开工后需要工人300人左右,目前招上来的人有将近100人。由于当地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标准厂房,熊耀良的几个厂房加起来有八九千平方米,“接着做下去,要使用的厂房肯定要超过一万平方米,这些都是免费的”。
政府工作到位是保证
为迎接这些广东服装企业集体入驻滑县,滑县新区自筹资金1.5亿元,在新区规划建设了29栋标准化厂房及附属设施。同时,该县出台了第一批入驻企业免收3年租赁费、3年间的个人所得税全缴全返、免收3年税费、每家企业3万元至5万元搬迁安置费用全部由滑县承担等优惠政策。
去年8月份开始商谈,12月16日滑县新区和有意向入驻的企业签订了协议,今年1月份滑县政府租用十几辆卡车帮助这些企业搬迁。随着这些企业的搬入,滑县成立了管理服务办公室,由7个人构成,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科靳科长是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
靳科长说,这些企业在这里预备经营涉及的很多事情都由他负责帮忙。自从接手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后,靳科长比从前忙了很多。“平时没有多少大事,只是很多细碎的小事。这些工作要做得细致、到位。”记者采访他时,靳科长正在帮助一家刚入驻的企业装修。
“这些企业是第一批到我们滑县的,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来这里也做出了一些牺牲,比如耽误开工、流动资金在一段时间不好运转等。广东增城有六七千家生产牛仔服装的企业,只有先来的企业在这里获得好的发展,才能够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企业过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服务,让他们对这里的环境满意,以后带动更多的企业过来。”靳科长说。
转移渐成趋势
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近日在多个场合称,广东外经贸发展已经到了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目前,广东外贸企业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国际订单萎缩。广东省外经贸厅近期对全省11大出口行业中的50家大型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94%的企业认为国外购买力不足、需求下降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原因;68%的企业出口订单同比下降,降幅在20%~30%。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广东省是否还要继续产业升级的政策?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看来,此时正是广东产业升级的契机。在广东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依旧是广东省工作重点之一。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刚对记者介绍,从2005年开始就有沿海省份的纺织出口企业来河南寻求合作,2006年有实质性的合作达成,有组织、成团的考察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2008年初步形成了规模。
“去年广东有大量的企业来河南谈判考察,上半年内仅广东服装协会组织的就有三次。到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类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陡然加快,几乎每个月都有来自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服装企业到河南寻找合作机会。”李刚说。
《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沿海出口企业的成本不断增加,许多企业开始思索新路,工资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河南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小。在比较大的城市,如洛阳、新乡、开封等都有服装工业园区。为了迎接产业转移,政府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土地出让给这些产业。如郑州的中原工业园区,政府开发土地是20万元一亩,而让企业去使用,只收企业11万元。
“政府有意积极吸纳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众多,每年有30多万人在外打工,由此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的问题。外边的企业过来之后,在这些企业的拉动下,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人们不出去也会有活干。”靳科长说,新搬来的35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亿元,今年最少可解决1300多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