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毛纺行业的去“粗”良机
继钢铁和汽车两个行业振兴规划通过国务院审议之后,政策的春风再度吹向了纺织业。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明确提出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等。该振兴规划对毛纺行业影响几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
记者: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在您看来,提振毛纺织行业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彭燕丽:对于毛纺织行业来说,现在的重点是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提振企业信心。因为毛纺织行业长期供大于求,仅靠增加国外客户的订单很难抵消外部市场萎缩带来的压力,所以毛纺企业的市场开拓要逐步向国内市场转移。
从目前国内消费基本层面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农村居民消费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纺织服装内销最大的潜力市场还是在农村。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自身消费水平现在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有七八亿人口,市场潜力非常大。如果把用于补贴出口退税的几十个亿拿来补贴给纺织品,像家电下乡那样,那它的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明显。
现在刺激内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可能性,可以发展家纺产品,满足对毛纺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扩大农村纺织品需求等。还可以把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虽然危机给行业发展带来困难,但危机也是我们调整的一个契机。
记者:毛纺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次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能否提高行业的就业水平?
彭燕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这表明了国家在促进纺织行业向西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重点就是吸纳当地的劳动力,为当地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二个重点是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国产羊毛大部分来自西部牧区,与牧民收入有很大关系。基于这两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扩大西部地区的产业规模,还能有效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另外,从目前产业布局来看,我国毛纺织与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出口额在全国占很高的比例。从发展区域优势和产业集群,提高纺织业集约化水平看,这种生产集中化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地区空间的局限性,已经出现企业分布过密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快调整步伐,促进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
记者:长期以来毛纺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在这场危机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毛纺行业来说,应该如何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
彭燕丽:毛纺企业必须改变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粗放发展方式。在生产能力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很难避免。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后,企业应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经济效益,并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加强对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纺织加工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粗放的、以数量规模为主的增长方式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毛纺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当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困境时,有一些毛纺企业在逆境中却显现出了优势。如江苏阳光、山东南山等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创新力度,在科技创新上花了大力气,走上了差异化竞争的道路。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大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比,它们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坚持科技创新是企业突破困局的关键。
记者:对毛纺行业来说,创新不仅包括生产工艺和产品水平的创新,还包括原料、质量、品种的创新,那么我们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创新应该体现在哪里?
彭燕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质量是关键。只有质量稳定提高,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当前毛纺行业不景气,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产品质量的优劣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提高“品牌贡献率”是现在及今后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艰巨任务。品牌培育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而创新是品牌培育的核心。要不断推陈出新,一个产品尽管质量很好,但是做的人多了,价格就卖不上去了,还要出新品。新品推出来了,质量也不错,还要加大宣传投入,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好售后服务。如果只注重规模数量的增长,没有品牌附加值,要度过这场全球性危机是很难的。对此,要正确认识毛纺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积极因素,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记者: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在您看来,提振毛纺织行业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彭燕丽:对于毛纺织行业来说,现在的重点是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提振企业信心。因为毛纺织行业长期供大于求,仅靠增加国外客户的订单很难抵消外部市场萎缩带来的压力,所以毛纺企业的市场开拓要逐步向国内市场转移。
从目前国内消费基本层面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农村居民消费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纺织服装内销最大的潜力市场还是在农村。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自身消费水平现在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有七八亿人口,市场潜力非常大。如果把用于补贴出口退税的几十个亿拿来补贴给纺织品,像家电下乡那样,那它的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明显。
现在刺激内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可能性,可以发展家纺产品,满足对毛纺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扩大农村纺织品需求等。还可以把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虽然危机给行业发展带来困难,但危机也是我们调整的一个契机。
记者:毛纺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次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能否提高行业的就业水平?
彭燕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这表明了国家在促进纺织行业向西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重点就是吸纳当地的劳动力,为当地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二个重点是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国产羊毛大部分来自西部牧区,与牧民收入有很大关系。基于这两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扩大西部地区的产业规模,还能有效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另外,从目前产业布局来看,我国毛纺织与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出口额在全国占很高的比例。从发展区域优势和产业集群,提高纺织业集约化水平看,这种生产集中化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地区空间的局限性,已经出现企业分布过密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快调整步伐,促进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
记者:长期以来毛纺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在这场危机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毛纺行业来说,应该如何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
彭燕丽:毛纺企业必须改变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粗放发展方式。在生产能力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很难避免。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后,企业应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经济效益,并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加强对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纺织加工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粗放的、以数量规模为主的增长方式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毛纺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当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困境时,有一些毛纺企业在逆境中却显现出了优势。如江苏阳光、山东南山等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创新力度,在科技创新上花了大力气,走上了差异化竞争的道路。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大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比,它们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坚持科技创新是企业突破困局的关键。
记者:对毛纺行业来说,创新不仅包括生产工艺和产品水平的创新,还包括原料、质量、品种的创新,那么我们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创新应该体现在哪里?
彭燕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质量是关键。只有质量稳定提高,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当前毛纺行业不景气,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产品质量的优劣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提高“品牌贡献率”是现在及今后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艰巨任务。品牌培育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而创新是品牌培育的核心。要不断推陈出新,一个产品尽管质量很好,但是做的人多了,价格就卖不上去了,还要出新品。新品推出来了,质量也不错,还要加大宣传投入,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好售后服务。如果只注重规模数量的增长,没有品牌附加值,要度过这场全球性危机是很难的。对此,要正确认识毛纺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积极因素,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