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自主创新赢得市场新空间
从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得益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了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纺研所80%的效益来自技术成果的转化,公司每年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资金在100万元以上,占全所总收入的3%左右,科技创新让企业活力倍增。
依靠短、平、快求生存
转制初期是纺研所的求生阶段,由于负债沉重,资金窘迫,为了迅速找到市场发展突破口,领导班子积极鼓励科技人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企业急需的“短、平、快”项目,形成“滚雪球”效应。技术人员积极攻关,自主研发的气水混合系列加湿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鉴定,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的肯定。该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后,成为中国纺织器材工业协会的定型产品,2003年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经过10年的推广转化,产品已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家企业,并出口到国际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当年纺研所扭亏为盈做出了突出贡献。
气水混合系列加湿器产业化推广成功,让领导班子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为纲、科技为本、人才至上”的原则,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纺研所的规模实力、人才资源、技术能力等实际情况,近几年来,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按照不重形式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针,做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重点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下功夫,突破成果转化的瓶颈,瞄准纺织市场的急需产品,在资金和人员方面向新技术项目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倾斜,不断激发企业的竞争活力。
技术创新谋发展
从2003年以来,随着经营形势的逐渐好转,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突出“高”、“新”特点,加强技术攻关,注意技术集成,先后开发出维尼纶、电磁波屏蔽织物系列,防静电面料系列,耐高温防火织物系列,阻燃、防酸、抗油拒水织物,橡胶基布,过滤布,刺辊带等橡胶、化工医药、军工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其中,高导电性防静电面料通过了国际权威纺织检测机构ITS集团的Labtest测试检验,现在已投入生产;2007年,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混纺型、镶嵌型、交织型防静电面料颁发了产品长效质量合格证书;金属混纺型防静电面料获得了2008畅销面料“技术创新奖”,形成了功能性纺织品独特的研发优势。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领导班子果断决策,迅速组织攻关小组,全力以赴开发医用防护隔离服。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服。在“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专家评审会上,这个产品得到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为首的专家组的一致肯定,及时完成了陕西省有关部门的战略物资储备任务。
还有企业自主研发的方科牌农用防冰雹网,通过陕西省级技术鉴定,已在陕西及周边省市果业基地推广达2.31万亩。为广大果农每年直接增效4633万元,为促进果业这一陕西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投入上台阶
从2003年开始,企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了全自动电脑小样织机、日本4D-box CAD辅助设计系统、瑞士染整打样机系统、高速整经机、七单元双浆槽浆纱装备、剑杆织机、卷布机、特宽织机等先进设备,改善了企业研发、生产、中试和检测的条件,提升了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为提高产品档次,占领前沿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87台先进的剑杆织机投入使用后,使年生产坯布能力达500万米,产品延伸到功能性、产业用、特种防护及军用纺织品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一个功能性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基地在纺研所已现雏形。
纺研所不断向高端纺织产品研发领域挺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芳纶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项目,满足了国防、消防、冶金、石化等行业领域提高劳动保护条件的需求,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通过了陕西省有关部门技术成果鉴定,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这个产品已出口至12个国家和地区,创汇达数百万美元。
纺研所还成功研发出织机监测管理系统,为生产一线提高ERP管理水平开辟了有效途径。随着纺研所多个项目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纺研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科研开发等技术性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5.66%提高到2007年的80%以上。科技创新,让纺研所在不断提升技术的同时,也收获了可观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