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东锭西移,更不是直接将工厂搬到中西部地区,以前的东锭西移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在接受记者关于产业转移的采访时,首先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他强调说,现在的产业转移不是将低档的产能转移走,而是要考虑产品的附加值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也一再突出“梯度转移”的概念。在他看来,此轮的产业转移应该是一种升级型的转移。
会不会将一些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会不会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是此番产业转移过程中行业领导及业内专家最关心的问题。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本报记者日前对产业迁入地及承接地进行了调查。
东部:
着眼于区域优势互补
根据记者的了解,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有这样四种模式:第一,服务挖宝型。驻扎当地,依靠自有设计、地域品牌等优势挖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品。第二,外向投资型。依靠自身对海外市场的熟悉,不少企业选择在国外投资建厂,以利用周边国家低廉的生产成本及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第三,海外并购型。随着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一些优势企业并购了国外知名品牌企业,以得到其原始设计及制造加工业。第四,梯度转移型。把包括研发、财务、售后服务在内的总部放在原地(或发达地区),部分生产环节放在欠发达地区,产品的附加值不变。
就棉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来说,现在最常见的还是第四种——梯度转移型。无论是江苏华芳,还是山东如意,无不如此。他们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很明确: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较便宜的劳动力、电力、土地等。这一点,从对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地区有新疆、重庆、河南、江西、安徽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他们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选择这样一种产业转移的模式,对于双方来说,可以实现区域优势的互补。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这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部:
希望借机升级
一些中西部地区在招商时都希望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转移过来,这种想法很实际,为了解决当地就业问题。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门槛,只要能扩大就业、增加产值,所有的项目都能进来呢?毕竟有前车之鉴,当年部分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我国,这段惨痛的历史不应该在中西部地区重演。
带着这份担忧,记者联系了新疆和河南的纺织行业主管部门。在新疆关于纺织产业转移的政府文件中,没有找到“限制”之类的话语,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低档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移过来。尽管如此,实际情况还较令人满意。据悉,目前转移到新疆的都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纺织项目,如溢达、鲁泰、华芳、雅戈尔等的纺纱项目。就棉纺而言,产品附加值较高,因为这部分企业大都是冲新疆丰富的优质棉花去的,目的就是利用它生产高附加值的纱线。“在新疆本地大多数棉纺企业亏损的情况下,沿海转移到新疆的纺织项目都赚钱了,他们生产的都是高端产品,市场在沿海,这部分企业把纱线运到公司本部,自己织、染,做成服装,形成了产业链,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一位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领导告诉记者。
棉纺生产环节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多,主要是棉浆粕原料生产污染较严重。新疆纺织行业办的一位人士介绍说,有一个内地的棉浆粕项目转移到了人烟稀少的戈壁滩,由于绿化做得较好,还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些政府在招商时还是进行了把关。新疆沙雅县招商局局长张彬对记者说,尽管很渴望招商,但是一些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县里会坚决地挡在门外。
除了解决就业、增加产值外,不少中西部地区希望产业转移最终带给自己的是产业升级。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说:“目前河南对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渐放开,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让有污染的企业进来。”当前他们正在采取各项措施,防止低水平转移和重复建设,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污染转移问题。他们希望承接棉纺织、印染、丝绸深加工、高档服装面料及服装加工项目,以此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河南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一些直接效益方面,如可以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等之外,一些“软件”的影响力更有意义。“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新疆一位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说。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孙淮滨的话意味深长,它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这种对产业转移意义的概括,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终极目标更加明确。
会不会将一些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会不会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是此番产业转移过程中行业领导及业内专家最关心的问题。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本报记者日前对产业迁入地及承接地进行了调查。
东部:
着眼于区域优势互补
根据记者的了解,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有这样四种模式:第一,服务挖宝型。驻扎当地,依靠自有设计、地域品牌等优势挖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品。第二,外向投资型。依靠自身对海外市场的熟悉,不少企业选择在国外投资建厂,以利用周边国家低廉的生产成本及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第三,海外并购型。随着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一些优势企业并购了国外知名品牌企业,以得到其原始设计及制造加工业。第四,梯度转移型。把包括研发、财务、售后服务在内的总部放在原地(或发达地区),部分生产环节放在欠发达地区,产品的附加值不变。
就棉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来说,现在最常见的还是第四种——梯度转移型。无论是江苏华芳,还是山东如意,无不如此。他们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很明确: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较便宜的劳动力、电力、土地等。这一点,从对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地区有新疆、重庆、河南、江西、安徽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他们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选择这样一种产业转移的模式,对于双方来说,可以实现区域优势的互补。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这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部:
希望借机升级
一些中西部地区在招商时都希望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转移过来,这种想法很实际,为了解决当地就业问题。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门槛,只要能扩大就业、增加产值,所有的项目都能进来呢?毕竟有前车之鉴,当年部分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我国,这段惨痛的历史不应该在中西部地区重演。
带着这份担忧,记者联系了新疆和河南的纺织行业主管部门。在新疆关于纺织产业转移的政府文件中,没有找到“限制”之类的话语,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低档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移过来。尽管如此,实际情况还较令人满意。据悉,目前转移到新疆的都是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纺织项目,如溢达、鲁泰、华芳、雅戈尔等的纺纱项目。就棉纺而言,产品附加值较高,因为这部分企业大都是冲新疆丰富的优质棉花去的,目的就是利用它生产高附加值的纱线。“在新疆本地大多数棉纺企业亏损的情况下,沿海转移到新疆的纺织项目都赚钱了,他们生产的都是高端产品,市场在沿海,这部分企业把纱线运到公司本部,自己织、染,做成服装,形成了产业链,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一位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领导告诉记者。
棉纺生产环节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多,主要是棉浆粕原料生产污染较严重。新疆纺织行业办的一位人士介绍说,有一个内地的棉浆粕项目转移到了人烟稀少的戈壁滩,由于绿化做得较好,还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些政府在招商时还是进行了把关。新疆沙雅县招商局局长张彬对记者说,尽管很渴望招商,但是一些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县里会坚决地挡在门外。
除了解决就业、增加产值外,不少中西部地区希望产业转移最终带给自己的是产业升级。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说:“目前河南对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渐放开,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让有污染的企业进来。”当前他们正在采取各项措施,防止低水平转移和重复建设,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污染转移问题。他们希望承接棉纺织、印染、丝绸深加工、高档服装面料及服装加工项目,以此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河南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一些直接效益方面,如可以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等之外,一些“软件”的影响力更有意义。“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新疆一位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说。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孙淮滨的话意味深长,它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这种对产业转移意义的概括,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终极目标更加明确。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