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中国染料工业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 发布日期:2007-02-05

     世界染料工业格局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染料的生产和供应中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纺织和印染等行业的发展,快速拉动了国内染料消费的增长。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内销和出口的双重拉动,也刺激了中国染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大大促进了染料生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染料产量以年均7.46%的速度持续增长,出口量以年均6.96%的速度增长。     

   染料工业生产的各类染料、荧光增白剂及有机颜料等广泛应用于纺织、食品、皮革、轻工产品、涂料、油墨等各个领域。染料最大的应用领域是纺织印染等行业,其用量约占染料总产量的90%。   
 
   中国染料工业的发展形势呈现如下特点:    

   产量占世界六成    

   30年前,中国染料年产量在7万吨左右,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以及还原染料等高档染料产量很小。到2004年,中国染料的产量达到59.83万吨,占世界染料产量的60%左右,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最大染料生产国的地位;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225.2亿元和16.11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作为高档染料的分散染料增幅最大,年产量达到33万吨;另一类高档染料即活性染料,同样增长很快,年产量达到11万吨左右;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产量也比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长。2005年,中国染料产量为64.09万吨(含有机颜料),比上年增长7.12%;销售收入2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4%。    

   环保产品成主体    

   近10年来,中国染料工业把开发新型环保染料放到行业发展的一个显著位置。目前中国已成功开发了近300种新型环保型染料,占全部染料品种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环保型活性染料研究最活跃,最有效的手段是在染料分子中引入两个异种或同种的活性基,如引入一氯均三嗪基和乙烯砜基;环保型分散染料开发的重点在于取代过敏性分散染料,用新型二氨基化合物取代联苯胺及其衍生物。此外环保型直接染料的开发也是一个热点,如用三聚氰酰基作为桥基制得D型直接染料等。 
   
   品种门类齐全    

   近30年也是中国染料行业各种类别染料开发、产业化和生产增长最快的时期。无论是单一纺织纤维用还是混合纺织品用,各种染料性能都不断完善、门类齐全。特别是高档染料,如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弱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和还原染料等,都形成了相当大的工业生产规模,名列世界前茅。可以说,国外所有已生产的染料类别国内也均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中国可生产的染料品种接近2000个,比较常用的品种在800个左右,比30年前增长了约7倍。进入新世纪,国内染料新品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初步统计,近30年中开发的染料新品有近1400种,其中近4年中开发的新品就有约300种。同时国内染料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不少产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由于中国染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欧洲、日本等国染料产业的转移,中国近30年的染料出口增长很快,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染料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染料贸易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5年,中国染料出口量23.1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出口创汇7.56亿美元。    

   尽管出口量连创新高,但中国染料出口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究其原因,除了受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发展趋缓的影响外,中国染料的品种和质量还满足不了国际市场需要、国内生产过剩、出口无序竞争和竞相压价等也是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染料出口的去向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出口到欧美的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染料的质量状况和水平。在中国出口的染料中,以分散染料的数量最大,2005年出口量为9.5万吨,居各类染料之首,出口效益稳中有升,说明中国分散染料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新兴基地不断壮大    

   中国主要的染料生产基地,已从原来的吉林、四川、湖北等地,转移到目前的浙江、江苏和上海,这3个省(市)的染料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85%,出口量接近全国的70%。全国10家年产量超万吨的重点染料企业中有6家分布在浙江、江苏,其中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集团公司和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都是世界级的染料生产企业,名列中国染料企业前三位。   
 
   产品结构有待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绿色染整工艺的研究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成功开发了小浴比染色、冷轧堆染色、湿短蒸染色等新技术。然而,新技术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有专用的环保型新染料。  
  
   目前,国内染料质量和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档纺织品印染所需的染料还靠进口,如纤维素纤维用染料的进口量,近4年的年均增速达到6.3%,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国内染料的过剩与进口染料的增加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中国分散染料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全世界市场的需要,但由于品种集中在4个低温型品种和5个高温型品种上,因此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出现一方面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又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此,‘十一五’期间,针对绿色印染新技术所需的专用染料新品种进行开发应用,改变传统纺织印染的生产模式,对提升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染料工业的化学合成技术已有一定水平,但后加工处理技术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因此染料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国外对应产品的40%~70%。目前中国大多数染料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仍停留在德国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上,或仅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进,完全独创性的生产技术不多见。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的催化技术,在中国染料工业中还不普遍,因此国内染料的单耗和质量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同时,目前国内还有近200家年产量小于500吨的小型染料生产企业;一些大中型染料生产企业’三废’治理技术和装置落后,污染比较严重。中国染料行业的厂家多、人员多、污染重及无序竞争严重,不利于提高行业的规模经济和整体技术水平,也不利于‘三废’的治理。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