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2006年度纺织经济形势的回顾及分析

来源:纺织导报 | 发布日期:2007-01-16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10.7%.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在国际经济方面,日本经济复苏、欧美经济继续走强和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贸易量的增长率为8.9%,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略高于2005年4.9%的增长水平。

  在以上有利的国内外经济和贸易发展环境的推动下。2006年我国纺织经济也形势喜人。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预测: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25 000亿元,同比增长26.30%;利润总额875亿元。同比增长26.81%;纺织品服装出口将达l 4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4%。

  一、2006年纺织经济运行的基本概况

  2006年我国纺织经济虽然有良好宏观经济环境的有力支撑。但也面临了诸多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如: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贸易摩擦和壁垒的侵扰.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等。这些不利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对2006年的行业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2006年行业经济运行的一些主要特点。

  1.需求拉动,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我国纺织需求拉动特征十分明显。从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看,一季度为40.49%.二季度为41.64%,三季度为29.71%,全年走势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究其原因,2006年一季度后,针对纺织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国家将纺织列为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在货币信贷和土地监管等方面采取了紧缩政策,导致纺织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2006年1—10月纺织固定资产投资比三季度又下降了4.27个百分点,达25.44%。尽管如此,这一增速仍比同期我国纺织出口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高出1.46和2.58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10月,我国纺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 593个.其中:已经竣工的项目1 492个,占全部项目的19.64%.同比增长31%。这些已经竣工的项目在年内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推动了2006年纺织生产的快速增长。

  在市场需求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 439.98亿元.同比增长22.22%,产成品占流动资产比重16.83%,比上年同期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产销率97.58%与上年基本持平。2006年l一10月,我国衣着类商品零售增长率为16.6%,同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增速为23.98%,我国纺织内外市场需求均呈2位数增长,表明我国纺织受市场拉动特征显著,经济运行产销衔接良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需已经成为推动纺织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引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1—10月,按照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产值口径统计.内销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2.86%,与上年同期相比又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在投资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2006年我国纺织生产也呈现出较快速的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251.08亿元,同比增长22.04%。主要纺织品:纱1.388.80万t,同比增长20.71%,布356.90亿m,增长1 9.82%.印染布346.68亿m,增长9.35%.化纤1636.09万t.增长12.98%,服装1 37.1 8亿件,增长1 2.74%。

     2.结构升级,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2006年的中国纺织业一方面承受着原料价格高位运行、水电煤及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美欧贸易设限后对其出口下滑的不利局面。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我国对美欧出口368.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92%,占我国出口额的30.61%,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13个百分点:而同期对美设限的2l类产品、对欧设限的10类产品同比增幅分别为2.74%和一0.8%。要素价格上涨和主要出口市场受限制,势必会对纺织出口和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担忧未成现实。2006年1—10月我国纺织出口1 204.50亿美元,同比增幅仍保持着23.98%高增长率;规模以上纺织实现利润681.8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1.02%。2006年我国纺织工业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从深层面上分析是近些年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积累效应的必然反映。

  从投资结构变化看.由表l明显看出,制品、服装投资比重逐年上升,化纤投资比重下降,而棉纺织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纺织投资趋向呈现出由原料初加工行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的特征(表1)。

     在生产结构变化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和区域经济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结构变化趋势方面呈现出初加工产品向原料主产区集中.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向经济比较发达、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局面。例如:江苏、浙江是我国化纤的主产区.产量占化纤产量的70%以上:江苏、山东、湖北、河南、河北是我国除新疆外最主要的产棉大省,其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50%。2002年一2006年1—10月,以上6省纱布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是:纱由2002年的68.23%增长至76.83%.提高了8.6个百分点,同期布由67.50%升至77.12%,提高了9.62个百分点;对深加工产品的印染布,浙江一枝独秀,其产量由同期47.82%提升至52.74%.上升了4.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出口结构的变化。从出口贸易方式变化看,2002年至2006年1—10月,我国纺织一般贸易比重迅速提升.在短短的不到4年的时间里,一般贸易比重由62.89%提高至71.77%.上升了8.88个百分点。以上状况也表明,经过近些年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纺织出口上中下游产业的配套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全面反映我国主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状况,我们制作了从2002年至今主要纺织产品的竞争力系数(表2)。数据表明:伴随着纺织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纺织的竞争优势呈现出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终端产品转移的趋势。这种竞争力的变化也从深层面揭示了我国纺织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已经由早期的资源型价格竞争向更加体现产业加工配套能力和较高附加值方面转移。

     3.效益增长,运行质量继续改善

  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我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39 232家,其中亏损企业7 175家,亏损面18.29%,同比下降2.34个百分点:亏损金额100.43亿元.同比增长4.53%。在已经实现利润总额681.89亿元中,其中棉纺行业实现利润171.31亿元,同比增长42.35%.占利润总额的25.12%;服装194.71亿元,同比增长27.46%,占利润总额的28.55%;纺织制成品60.44亿元.同比增长23.25%,占利润总额的8.86%;化纤55.30亿元。同比增长38.60%,占利润总额的8.1%。数据表明:至2006年10月我国上游初加工行业利润呈现快速增长,而终端产品利润增长相对平稳。

  在经济运行质量方面.盈利能力有所增强。2006年1—10月,纺织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率3.65%,同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2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85个百分点。资产运行效率提高,经营风险下降。1一10月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55和1.28次,均比上年同期提高0.1和0.07。资产负债率60.23%,也略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纺
织工业经济综合指数1.23,高出上年同期0.07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的表现来看,东部地区利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反映出东部地区的纺织链处于高端,产品附加值较高。中部地区利润率增幅较高,说明中部地区发展潜力看好。在东部沿海5省中,山东和浙江赢利能力较强,江苏发展潜力大,而广东利润水平明显偏低,仅达到1.69%,还较上年同期下降3.02个点,反映出作为纺织大省的广东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的步伐明显落后(表3)。


  4.原料价高,部分行业受到冲击

  从2004年到2006年7月,国际油价一路上扬,由35美元/桶升至78.4美元/桶,在不到两年时间油价翻了2.24倍。由于我国化纤原料长期以来国内供给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目前依存度在60%左右。国际油价的飚升必然会直接增加化纤企业的生产成本,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出现了开工率下降.许多企业被迫停产,化纤经济运行出现严重困难。2006年一季度化纤产量仅增长8.01%,实现利润8.24亿元.同比增长下滑了20.5%;毛利率为6.32%.与上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0.76个百分点。7月份后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我国化纤行业的运行情况出现一定的好转.至2006年10月生产和效益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产量同比增长13.16%,利润由一季度的负增长转变为10月的38.63%的较高增长率。但从全年看,化纤行业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1—10月数据显示.化纤行业盈利能力与纺织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毛利率、利润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5%。


  棉纺行业虽然没有像化纤行业那样由于原料涨价因素受到较大的冲击.但国内棉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从海关数据分析,2006年1—10月我国进口棉花338.95万t,同比增长65.12%。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国内棉价已经丧失价格优势.因而在棉纺初级产品方面我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等相比,价格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更多的表现为产业加工的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方面。根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普梳纱出现大量进口.其进口数量26.01万t,同比增长80.61%.金额4.75亿美元,同比增长93.32%,而同期精梳纱进口数量增速为一6.09%,金额增速为一7.69%。

      二、2006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要素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纺织要素价格出现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制造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01年我国纺织销售成本占收入比重为88.02%,而至2006年1—10月纺织销售成本占收入比重为89.50%.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目前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图1为2001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成本占收入的变化情况。

  从分行业情况看,纺织及针织制成品、服装以及纺织机械行业的盈利水平较高,无论毛利率和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传统的纺织业及化纤行业毛利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初加工产业(棉纺织、毛纺织、麻纺、丝绢纺织)规模较大,按产值计算占全部工业的43.44%,若再加上化纤行业比重将会接近60%。从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看,考虑到贸易摩擦、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等因素.下一步宏观政策利好纺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纺织要素成本上升趋势也难以逆转。在我国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纺织业还将承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成本增长的压力。这些不利因素都将进一步压缩纺织盈利空间,大大增加纺织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由于微利,企业自有积累不足,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着内驱力不足的隐患,中国纺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2.宏观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2006年国家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如:人民币升值、下调出口退税率、信贷和货币政策紧缩等都对本年度纺织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人民币升值。我国纺织是目前国内贸易顺差最大的行业,因此人民币升值客观上削弱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根据对2006年全年汇率升值3.46%测算,全年纺织出口将减少36.3亿美元.影响行业利润率0.05个百分点。9月份执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2006年的纺织出口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此项政策的滞后效应在2007年将会显现。2006年上半年国家将纺织列为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后.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清理3 000万元以上的纺织固定资产项目,紧缩的信贷发放、严格控制土地征用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对抑制纺织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十分明显作用。2006年上半年至今,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了16.2个百分点。可以预见,2006年的紧缩政策影响将在明年会进一步显现,投资对纺织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减弱。

  纺织品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工业性配套材料,产品应用范围不仅涉及家居、服用,而且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科技、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影响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纺织工业不仅承担着国内10多亿人目的穿衣问题,而且全国1亿多农民的生计和1 900多万的产业工人的生存都与之息息相关,正是基于以上的基本事实判断,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发展纺织工业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然而,我们又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尽管纺织是我国目前具有国际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传统产业的特征.盈利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等问题正在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纺织攻城
拔寨地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我们行业的利润空间实际在不断缩小.我们耳边响起的贸易壁垒和制裁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因此,在宏观调控指导思想上,首先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纺织行业健康发展.并通过相关政策,将发展引入结构升级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来。同时,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投资主体行为是市场而非政府(纺织70%的投资是企业自筹),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其重要作用在于健全市场法律规则、宏观信息和政策指导、体制改革等.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政策建议

  (1)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在政策方面,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纺织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国纺织工业的跨越发展。

  (2)加大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目前,中国纺织企业从盈利水平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微利时代。中国企业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消费者剩余的同时,还不断地遭遇各种贸易壁垒和摩擦的困扰:建立统一的行业行为准则,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是行业协会今后将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加快建立纺织行业预警机制,搭建企业、协会、政府信息共享的平台。随着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何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化解贸易纠纷.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将成为下一阶段行业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为此,企业、协会、政府携手共建预警平台,将成为纺织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者: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龚进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