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纺织贸促网 | 发布日期:2006-12-30

    【简介】

  2005年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是逐渐走向务实、回归理性的一年,量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质方面还远没有到见大成效的时刻,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另外一方面需要我们抬头看路:宏观方面关注大的市场环境,微观方面强化品牌建设,把信息化往深处推进,加强数据分析,以事实和数据来优化流程、降低库存、加快物流周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力...... 
 
     2005年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是逐渐走向务实、回归理性的一年,量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质方面还远没有到见大成效的时刻,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另外一方面需要我们抬头看路:宏观方面关注大的市场环境,微观方面强化品牌建设,把信息化往深处推进,加强数据分析,以事实和数据来优化流程、降低库存、加快物流周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力。

  2005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回顾

  1.1宏观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充满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一个低成长、低生命周期、高完全竞争、高技术创新活动并存的“二低二高”时代;一个高库存高脱销并存的时代;一个销售量增长、销售额下降、库存增加、利润剧减的微利时代;一个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越来越快、技术落差逐渐缩小的时代;一个市场开放自由竞争、信息传播趋于快速、透明的时代;一个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已不成问题、商业国界逐渐消失的时代;一个顾客趋于成熟、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变化频率加快的时代;一个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并存的时代;一个基于时间的竞争、快鱼吃慢鱼、变革、创新成为主旋律的十倍速时代;一个有形资产逐步让位于无形资产的时代;一个制造主导转为买方主导的终端为王的时代;一个由大规模生产转为大规模定制的时代;一个由注重功能属性过渡到更注重社会属性、体验属性的品牌时代;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供应链内需要高度动态合作的时代……

  1.2纺织服装行业特点分析

  宏观背景如此,纺织服装行业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使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既具有很大的需求迫切性,又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具体表现在:

  (1)季节性: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货物”运送到“合适的地点”,一旦错过销售季节将会严重影响销售;

  (2)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尤其在库存短缺时,必须具有快捷的调配能力,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3)复杂的供应链:供应商和客户可能遍布全球,销售渠道多样化,复合营销网络能有效克服单一销售方式的不足,有效地利用各种销售方式的优点,扩大企业的产品销售,但使管理变得困难;

  (4)价格管理:对不同地域产品的价格差异、打折等的管理;

  (5)信息集成与共享: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采购、生产、配送和销售等环节必须实现高度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必须要有优化的计划体系以及灵活的采购和生产策略;信息的畅通是业务成功的保证,例如由设计到生产、销售和分销的信息的双向传递要畅通、及时;

  (6)复杂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服装业不同于其它制造行业。服装业通常在每一类型的产品上都有不同的款式、颜色和尺寸,笛卡尔积组合起来的基本商品SKU剧增,这就对提供IT信息管理的供应商提出了巨大挑战;

  (7)基础薄弱,但业务复杂: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给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需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8)层次化和个性化:消费层次的区分以收入、年龄、地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消费特征。越来越细分的顾客群、越来越难预测的顾客的爱好和服装销售趋势,使得传统的依赖人工进行产品预测、生产管理的方法越来越力不从心。


     1.3 2005年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总结

  近几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有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据统计,真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服装企业占全国服装企业的比例不足10%,已实现ERP系统的企业仅为0.3%;在生产方面的在线控制、在线质量检测和控制、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较差;我国三维CAD的设计至今没有进行有效研制,可能使服装行业在未来的网上传输定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方面落后于国外;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等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落后,致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整体来讲,2005年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是逐渐务实、回归理性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十家大中型纺织企业正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系统的开发方式正在从自行开发、合作开发逐步转向购买商品化软件(纺织导报)。大的服装企业如雅戈尔、庄吉、波士登、太子龙、七匹狼等都在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的网点、涉及的业务面上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如成衣厂的CAD、CAPP、成衣ERP;分销和零售环节的分销管理系统DRP、零售管理系统POS等,其中有些企业还在产品数据管理PDM、B2B、B2C、商业智能BI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摸索与尝试。

  整体形势不错,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必须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

  (1)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扎实。纺织服装行业涉及的环节和主体又特别多,从纺纱、印染、织布、后整理、成衣、配送到最终零售,形态也发生多次变化,难度也比较大。基础工作不扎实如产品条形码、单据编码不规范,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性不是太好,虽然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却也是一件吃力却无显赫战功的事情,所以往往没有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来持续抓好落实此事,终将是一大隐患。服装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产业流程模式落后,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软件、管理系统软件有较大的差距。

  (2) 信息化投资重硬轻软。有人在对众多实施信息计划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大多数企业相信信息能力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技术;事实上,这些动因在本质上是非技术的,即麦凯恩悖论。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客户、经营和财务信息能力时,将主要资金不均衡地投入技术部分而不是非技术部分,而实际上,正是这些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因素包括:员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有效配置的程序;组织结构以及对各职能部门有效使用信息的奖赏;长期利用和体现这种价值的信息文化;充分理解这一作用并支持投资的领导艺术;与价值和准确性相关的信息本身等。下表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了企业过去在客户信息能力方面的投资与实际决定客户信息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纺织服装企业观念比较传统,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重电子轻业务等错误观念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我们信息技术的成效。我们不要把目光全聚焦在到底买多少机器、到底建多少网络,而是全面考虑想达到什么目标、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改善什么东西然后才决定投资。

  (3)应用深度不够。系统不集成、信息孤岛的事情暂且不说,很多企业的销售、采购、入库、出库、库存数据都有了,但还没有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象哈佛商业评论编辑Hal Varian指出的那样:“卡尔说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竞争优势,这一点他是对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竞争优势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万的钱在数据存储和获取客户交易数据上,但一大堆数据就躺在那儿、没有经过分析、没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训练有素的分析人员手上同样的数据却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这是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但同时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现在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人去分析如何应用已有的数据来决策,来提高要货满足率、降低库存、如何优化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宣传推广普及不到位的问题,有企业本身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或粗放式操作习惯的问题,有软件企业本身对经营管理理解不深刻、对客户培训知识转移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也正因为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中数据来决策,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性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大量实践证明,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也许是因为IT还太年轻,还没有能够充分展示其魅力,虽然美国宣称50年代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真正意义上IT发挥价值是在90年代之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尔佛森(Erik Brynjolfsson)、宾州大学教授希特(Lorin Hitt)研究表明,企业对于科技的投资,最大的报酬要在五到七年后才会出现。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要把“过去的40年,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与拥有其它技术一样,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这一点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更注重、加强信息分析,而不只是停留在现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存储。

  2006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展望

  我们先看几组数据:对于典型的服装零售商来讲,从一个服装概念出现到服装最后挂在零售店里,整个过程一般要花上9-12个月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中差不多只有60-65%是完全用于工作的(李亮,2005)。而价格与时间有非常大的关系。有调查显示,服装行业每天的贬值率达到0.7%。也就是说,每提前10天卖出产品,则该产品的价值就少贬值7%,而毛利率增加则可达13%左右 (李小军,2004)。Esprit在2003年下半年销售额为80亿港元,存货为11.49亿元;李宁在2003全年销售额12.76亿元人民币,存货水平达到2.8亿元 (李亮,2005)。中山沙溪一个知名的休闲服厂家,年销售额为1个多亿,而其仓库库存达到了一个亿以上,而类似的服装企业在中国比比皆是。广州北京路上班尼路、佐丹奴等时常见到新品上市时候八九十元左右,而到换季时候则经常19元、29元一件的疯狂大甩卖,购者云集(中国服装款式网,2005)。耐克、锐步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70至90天,李宁公司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124天(王琰,2005)。中国企业平均库存周转率一年就只2.5次。而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商,一年的周转是20次到30次。日本7-11年库存周转率达到42次。日本企业在90年代经济萧条的时候,库存周转率也有7.5次。纺织服装行业毛利率比较高,关键在于库存周转率的提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急需建立并提升一批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走出产品服务同质化而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摆脱当前高库存与高脱销并存的局面,这需要产学研加强以品牌为核心的协同供应链的研究。展望2006,我们分析认为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将会在以下方面深入或突破:

  (1)应用面会更广。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脚步将会加快。那些已经开展信息化的纺织服装企业将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如POS、DRP、CAD、CAPP、ERP等系统;那些目前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迫于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将会加快启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步伐。

  (2)外包会加强。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专注于自身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逐步把信息化建设外包,自行开发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同时行业套件商业软件供应商如i1、伯骏、新意、爱科、英泰峡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的应用推广,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符合实际应用。而从头开发、修改的周期太长、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专业化分工是必然的趋势。

  (3)信息化将会逐步走向深入分析应用。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分析数据来辅助优化流程、降低库存、加快物流周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和可持续的竞争力。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特点决定了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具接触相对较少,下面仅以销售数据分析为例说明,可以从门店分析(如门店的销售排名分析、门店利润分析、门店A、B、C类分析、门店价位分析、坪效分析等)、产品分析(如面料、款式、花色、尺寸各地分析、产品的相关性分析、产品折扣分析、产品利润分析、产品库龄分析、产品A、B、C类分析、新品追踪分析、滞销品分析、橱窗展示商品分析等)、销售趋势分析(趋势性分析、周期性分析、时间段分析等)、促销效果分析、员工分析(员工绩效分析、员工指标完成情况分析等)等很多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得出有用的结论。其它还有计划管理分析、物流分析、财务分析、采购分析、生产分析、仓库管理分析等,每一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出企业领导、运营者关心的二级、三级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些分析要求能提供仿真功能,要能动态显示KPI变化,这样对提高决策者决策效率、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前景是诱人和现实的,需求、机遇和挑战是巨大的,但要真正做好要产生实效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努力,更务实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