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棉纺业:技术成就产业 创新成就未来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6-12-07

    “在棉纺行业中,现代纺纱工艺的研究突破,往往意味着棉纺成纱质量的显著改善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新型纺纱技术、提高新型纺纱在生产中的比重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棉纺行业的重点。唯有将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优化结构上,才能切实使行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模式上来。”这是由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苏拉集团协办的“2006全国现代纺纱技术研讨会”上代表们形成的共识。

  技术提升产业是永恒的主题

  此次研讨会上,代表们谈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使我国逐渐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是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今年作为开局之年,是纺织行业向“三个创新”的转移之年,是纺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之年。如何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优势,看清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进步、研究开发、组织管理、产业链结合、现代营销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国际商机,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认为,我国纺织工业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有三分之一出口,而棉纤原料、先进的技术装备又大量进口。出口产品质量不高、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要在国内外激烈的大环境下占一席之地,最主要的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用技术提升产业发展。

  提高生产效益是发展之路

  2006全国现代纺纱技术研讨会特邀全国知名纺纱专家、纱线质量标准制订者进行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为了便于参会代表与专家近距离接触,突出“专业性、针对性”,主办方还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现场答疑,讨论行业中的热点、难点,并以互动形式进行交流。

  专家代表们围绕“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总体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及展望,而且从最新乌斯特公报谈纱线发展趋势与要求,并具体谈论了纺纱企业如何利用2007乌斯特公报控制纱线质量,利用新型纤维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思路。

  代表们认为,传统纺织技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多、生产率低。随着技术发展,英美等国先后把曾为他们经济作过重要贡献的先导型产业作为“夕阳工业”大量转移到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纺织技术不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走大幅度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已出现全自动化纺纱厂,万锭每班仅用6个人管理。而我国棉纺企业技术改造虽有很大提高,国产成套设备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但在自动化、生产效率、设备可靠稳定性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棉纺行业当务之急不是扩大生产能力,而是依靠高度自动化设备,减少用人,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

  新品自主创新是不懈追求

  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加速开发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产品,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纺织行业长期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新纤维、新产品及新型纺纱工艺进行了阐述与交流,给与会的企业代表不少启迪。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刘恒琦对2007乌斯特公报作了最新解读,认为它不仅包括最新的纤维和纱线特征的数据,并且大大延伸了新型纤维和纱线的质量特征;知名纺纱专家唐文辉则对“棉纺细纱牵伸装置历史演变”及“高效工艺”进行了分析;东华大学教授程隆棣介绍了“新型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上海东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殷庆永剖析了“服用纺织新型纤维的开发思路和应用条例”;《棉纺手册》副主编刘荣清高工对“棉纱条干不匀的检测分析和应用”进行讲解;棉纺织专业委员、专家秦贞俊阐述了“AFIS在纺纱工程中的应用”。  

  另外,各种新型纤维、新品及工艺思路均在此次研讨会上充分进行交流,可谓精彩纷呈。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