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今年1-7月我国纺织出口转型势头显现
2006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形势大局平稳,虽然受到欧美市场设限、人民币汇率升值、能源价格提高等一系列考验,但从2006年1-7月份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情势来看,增速不减、仍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趋势。纺织行业正在形成一个出口结构逐步转变的势头。分析我国1-7月的纺织出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出口区域市场转型:对欧美国家出口增幅仅4.21%,出口市场区域向周边转移。
欧美地区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从而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在取消全球配额限制后所积极关注的焦点市场区域。然而,2005年下半年欧美市场对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品类重新实施设限,并积极举起反倾销、特保等贸易保护的“大棒”,使得中国纺织出口企业不得不逐渐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区域,从而促使整个行业出口市场区域转移趋势日趋明显。
2006年1-7月份我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达118.61亿美元,同比增长6.6%,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56个百分点;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达10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8%,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71.7个百分点。而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增长态势乐观,对香港、澳门、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扭转了去年同期负增长的态势,一路增速水平上扬,出口墨西哥、土耳其的增速水平分别达到159.5%和255.1%,增幅分别超过去年同期增幅198.2个百分点和214.4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趋势明显,出口市场的区域结构逐步转型。
出口产品结构转型:一般贸易对纺织出口的贡献率超过70%,增长贡献率超过80%。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历来被认为是低利润出口行业,但是通过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结构的不断变化调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般贸易比重逐年上升,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体现了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1-7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额为545.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03%,占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71.65%,出口净增加119.50亿美元,占纺织出口增量的81.48%,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出口产品一般贸易的比重水平。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87.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66.93亿美元相比,增加12.09个百分点,占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24.56%。与同期相比,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也有所提高,扣除价格和成本因素外,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是其价格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转变。
纺织品服装比重转型:服装出口比重达到64.51%,增幅超过纺织品出口。
看前几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纺织品出口增幅一直大于服装出口的增幅,但今年1-7月份数据显示,我国服装出口的增幅已高于纺织品出口增幅8.44个百分点。1-7月纺织品出口27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服装出口491.40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纺织品比重35.49%,纺织品出口净增加42.27亿美元,占纺织出口增量的28.82%。服装出口比重达到64.51%,服装出口净增加104.40亿美元,占服装出口增量的71.18%。
出口企业比重转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出口增速缓慢,非公有企业增量近98%。
从企业性质看,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纺织出口比重大幅下降且增速缓慢,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1.73个百分点,占全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额将近三分之一。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企业的出口比重达到67.09%,出口净增加142.40亿美元,占纺织出口增量的97.09%。
地区出口比重情况:五省一市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占重头戏,产业由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的现象并未影响到出口。
东南沿海江、浙、沪、鲁、粤、闽五省一市1-7月份出口额达到638.61亿美元,比重83.84%,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28.70亿美元,长三角纺织出口仍占重心位置,出口比重所占将近一半,达到46.88%,出口净增加46.77亿美元,占纺织出口增量的31.89%。尽管服装产业有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趋势,但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并未受其影响。数据显示,内陆地区纺织服装1-7月份出口总额123.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7.10%,比重较去年仍有0.93个百分点的小幅度下降。同比净增加出口额17.97亿美元,增长贡献率为12.25%。
1-7月我国纺织外贸实现了761.72亿美元的出口,出口净增加146.67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23.85%。虽然,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总体趋好,增幅不断提升,但低成本扩张所带来的贸易摩擦的加剧,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甚至是环境的代价所换来的微薄出口收益等问题,都会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直面的发展约束瓶颈。
因此,要保持纺织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摆脱发展束缚,必然需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养自主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单纯的数量型扩张向效益、数量并进方向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