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进口棉4年赚走中国180亿元
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量增长迅速,据统计,短短4年间涌入中国数百万吨的外棉,赚走了中国棉农180亿元的收益。
在今年8月举办的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外棉和棉花外资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危及我国棉花产业。
进口棉的冲击
在国内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从1998年以来,外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5年棉花进口量就达257万吨,比国内最大产棉区新疆的总产量还高出1/3,进口棉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不仅如此,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目前外资也陆续进入中国棉花市场,他们拿到棉花收购、经营的许可证,拥有和国内棉商相同的经营权利,与国内棉商共享中国棉花市场。
毋庸置疑,外棉进口、外资进入,给中国棉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令业内人士担忧,湖北棉花协会会长、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平认为,外商涉足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业务之后,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旦经营本土化了,会逐步蚕食国内市场,最终会出现几家外国棉商控制中国市场的局面。
随着纺织品出口量的猛增,国内棉纺业迅速扩张。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国内棉花需求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严重。其中,2005年国内棉花总需求高达940万吨,供需缺口达395万吨。而且今后数年内,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据美国棉花协会权威专家测算,到2014年,中国的棉花需求将达到1200多万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
国棉的尴尬
就在外棉蚕食中国市场之际,国内棉花市场发展并不顺畅。
首先是棉花质量问题依旧。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介绍,棉花中“三丝”(异性纤维)问题仍然突出,在目前流通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棉花品种过多,种植规模较小所带来的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是棉花流通秩序混乱,加工质量不高。据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棉花问题专家杜珉介绍,由于我国棉花实行市场化经营仅有几年的时间,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宏观调控方面手段不足、调控不力。参与市场的各个利益主体发育不平衡。许多棉花经营企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成熟,仍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棉花市场的发育水平在应对开放了的国际市场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最高达到18000家以上。中国年产棉花最多600万吨,但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加工能力过剩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小企业与实力派企业争抢资源,而他们低下的加工能力破坏了本来就少的棉花资源,另外,使棉花收购价格年年居高不下。
质量是关键
面对外棉争夺市场,国内缺口依旧,国棉应该怎么办?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质量是关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就在异性纤维上。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棉花就没有出路。你的棉花再便宜,异性纤维多,质量不好,纺织企业也不敢用你的。应当明确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你的棉花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流通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必须认真把质量搞上去。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提出,中国棉花要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品质,增加植棉效益,设立棉花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基金,用于棉花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各棉花主产区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同时进一步完善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质量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棉麻公司副总经理张共伟认为,联合提升的概念很重要。他说,企业间要加强联合合作,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同时,加强区内联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式的联合。针对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新情况,加强国际业务合作,采取得力措施跻身国际市场,在棉花进出口业务上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流通行业的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也至关重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指出,中国纺织业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保持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国内外棉花市场融为一体,全球化、开放化是大势所趋。中棉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玉国认为,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抵制外棉进入不是办法,关键是提高自身质量,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在今年8月举办的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外棉和棉花外资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危及我国棉花产业。
进口棉的冲击
在国内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从1998年以来,外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5年棉花进口量就达257万吨,比国内最大产棉区新疆的总产量还高出1/3,进口棉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不仅如此,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目前外资也陆续进入中国棉花市场,他们拿到棉花收购、经营的许可证,拥有和国内棉商相同的经营权利,与国内棉商共享中国棉花市场。
毋庸置疑,外棉进口、外资进入,给中国棉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令业内人士担忧,湖北棉花协会会长、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平认为,外商涉足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业务之后,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旦经营本土化了,会逐步蚕食国内市场,最终会出现几家外国棉商控制中国市场的局面。
随着纺织品出口量的猛增,国内棉纺业迅速扩张。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国内棉花需求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严重。其中,2005年国内棉花总需求高达940万吨,供需缺口达395万吨。而且今后数年内,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据美国棉花协会权威专家测算,到2014年,中国的棉花需求将达到1200多万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
国棉的尴尬
就在外棉蚕食中国市场之际,国内棉花市场发展并不顺畅。
首先是棉花质量问题依旧。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介绍,棉花中“三丝”(异性纤维)问题仍然突出,在目前流通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棉花品种过多,种植规模较小所带来的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是棉花流通秩序混乱,加工质量不高。据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棉花问题专家杜珉介绍,由于我国棉花实行市场化经营仅有几年的时间,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宏观调控方面手段不足、调控不力。参与市场的各个利益主体发育不平衡。许多棉花经营企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成熟,仍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棉花市场的发育水平在应对开放了的国际市场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最高达到18000家以上。中国年产棉花最多600万吨,但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加工能力过剩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小企业与实力派企业争抢资源,而他们低下的加工能力破坏了本来就少的棉花资源,另外,使棉花收购价格年年居高不下。
质量是关键
面对外棉争夺市场,国内缺口依旧,国棉应该怎么办?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质量是关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就在异性纤维上。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棉花就没有出路。你的棉花再便宜,异性纤维多,质量不好,纺织企业也不敢用你的。应当明确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你的棉花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流通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必须认真把质量搞上去。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提出,中国棉花要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品质,增加植棉效益,设立棉花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基金,用于棉花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各棉花主产区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同时进一步完善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质量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棉麻公司副总经理张共伟认为,联合提升的概念很重要。他说,企业间要加强联合合作,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同时,加强区内联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式的联合。针对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新情况,加强国际业务合作,采取得力措施跻身国际市场,在棉花进出口业务上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流通行业的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也至关重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指出,中国纺织业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保持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国内外棉花市场融为一体,全球化、开放化是大势所趋。中棉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玉国认为,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抵制外棉进入不是办法,关键是提高自身质量,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