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全球纺织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来源:中国贸易报(钟欣) | 发布日期:2006-05-25
    产业转移呈现多梯度性

  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全球价值链涉及了产品或服务的全部过程: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以及最终循环利用等。产业转移正是全球价值链各种增值活动发生变动的过程。随着近年来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根据小岛清FDI理论,发达国家这样做的动因是借助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扩张生产和销售能力,同时也是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世界范围内早期的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双密产业。时至今日,伴随着全球化经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呈现出多梯度性,即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技术双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如研发中心。

   全球价值链高端没有中国位置

  世界范围内的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得国际分工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这可以从近年来化纤行业的竞争态势、原料进口价格的不断增加和不断出现的反倾销诉讼得到证明。产业调整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发达国家自己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在产业价值链内,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

  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举足轻重,但是在价值链的高端基本没有中国的位置,中国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其余的都落入到了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即使是同样的生产环节,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始终低于发达国家。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中国以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性服装为例,2002年欧盟出口到美国的均价是12.37美元/m2,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均价是6.33美元/m2,而中国是4.92美元/m2;面料方面,意大利呢绒要高出中国呢绒一倍。虽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原因,但是,产品的品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如化纤面料,韩日产品品质始终高于中国产品品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已不再是中国纺织业的优势,中国必须要及时引导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概念被真正引入到全球价值链分析的框架中,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升级可分为四类  :流程升级,即通过生产系统的重组或是先进技术的引进,将投入更加有效的转化为产出;产品升级,即转向更高端、更有潜力的生产线;功能升级,即在价值链上获得新的、更好的位置,如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OEM),进而自己设计制造(ODM),直到自有品牌制造 (OBM);部门升级,即把从某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甚至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链升级。中国纺织产业的升级,在流程、产品层次上的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依靠所谓"后发优势",大量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使中国纺织产业在生产硬件上已经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生产的产品的品质获得不断提高。但是,生产的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以及配套产业还未能及时跟上,而且如果要在功能和部门的层次上取得突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