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北京服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

来源:北京服装协会 | 发布日期:2006-06-01

     一、服装产业“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服装产业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总量调控、淘汰落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首都经济特点,运用高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服装产业进行了大力改造;通过加强设计开发、品牌经营和国内外市场营销带动产业升级。目前,服装产业在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少企业在产品原创设计、品牌运营和拓展国内外市场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使北京服装产业的全面升级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九五”规划中提出的“为把北京建设成时装之都奠定基础”的行业发展目标。总的来说,服装产业一方面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税汇收入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也通过营造时尚氛围,为首都城市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回顾
 
  1、产业总量呈增长态势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现有规模以上(即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服装纺织企业384家,总资产215亿元。2004年北京服装总产量达3.3亿件(套),实现总产值120.8亿元、销售收入112.0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上缴税收3.2亿元,分别占北京都市工业的16.0%、15.0%、3.1%、4.4%。据北京海关统计,服装产品出口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北京服装出口值14.4亿美元,在国内省市中排名第九位。服装出口创汇额占北京地方工业出口创汇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在出口中列居第二位,是北京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十五”期间,北京服装产业总量和出口创汇都呈增长态势,比“九五”期末有了较大增长。
 
  2. 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思路逐步清晰
 
  “十五”期间,服装产业分布已有较为明显的集群特征,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大兴、顺义、通州、平谷及密云、延庆等六个区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北京东部服装工业带逐渐显现。2004年东部工业带内企业服装出口交货值28.8亿元,占全市服装业的66%,其中仅位列前三的顺义(23%)、密云(16%)、平谷(12%)占到全市服装业的51%。
 
  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0个服装专业市场,并在城区建立起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辅料业、模特业、信息业得到迅速发展。北京作为服装设计师聚集地、时装信息集散地、人才培养中心的功能特征也已初露端倪。
“十五”期间,服装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服装产业的重要生力军,国有企业在服装产业中的比重大大降低,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三资企业迅速壮大,在企业数量、产值、就业人数、出口交货值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服装产业在经过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后,整体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
 
 
3. 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服装产业已将科学技术贯穿于服装生产全过程。高新纺织纤维与面料技术在服装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motal纤维、Ten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天然彩色棉纤维等。北京已成立了中欧面料与服装合作俱乐部,与国外知名面料企业合作开发高新面料。同时,服装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产品设计能力在国内已居前列。
 
  全面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电脑控制自动化缝纫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设备等在一批大中型服装企业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服装加工过程中主要应用有生产电脑控制平缝机、电脑绣花机、自动开袋机、电脑花样缝纫机、电脑控制铺布机、电脑控制立体烫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接近20%,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等企业管理软件在北京服装企业正逐步普及。
 
  4. 就业人员得到广泛吸纳
 
  “十五”期末,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从业人数达11.0万人,占都市工业就业总人数(38.9万人)的28.3%,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3%。目前,服装业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可安排就业人数2611人,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2.9倍,医药制造业的3.5倍,食品饮料的3.8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4.1倍。北京服装产业的发展符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相比其他产业的从业人数,服装产业在岗职工人数占到全市制造业就业人数总体比重的12%左右,居制造业的首位。服装产业的发展对缓解北京地域存在的“两少一多”的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
 
  5. 区域品牌已经形成
 
  “十五”期间,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服装企业集团迅速崛起,目前具有地区品牌优势的10家企业,销售收入30多亿元,占服装行业的25%以上。从亿元商场品牌服装销售的统计结果来看,北京女装品牌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全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装品牌有白领、滕氏、玫而美、赛丝特、李宁、雪莲、铜牛、威可多、顺美、依文等。其中白领、依文分获“2003-2004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的风格奖和创新奖。 
 
  “MADE IN BEIJING”的品牌在北京市场上的地位已日趋稳固,非国有企业发展培育的“顺美”、“威可多”、“依文”西服,“滕氏”、“玫而美”、“白领”、“赛丝特”女装,“绅士”、“金吉列”衬衫、杰恩羽绒服等名优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亿元商场服装品牌的销售额排序中也都居前十位。“爱慕”内衣和“派克兰帝”童装也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
 
  6. 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
 
  服装产业是“无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绿色环保产业。服装产业每万元产值能耗大大低于汽车、钢铁、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烟草、造纸等行业。“十五”期间,服装企业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保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服装产业每万元产值的能耗进一步降低。目前服装产业万元产值用电量为0.03万千瓦小时,燃煤量为0.24吨标准煤,水耗为0.02千立方米。 
 
  (二)存在问题
 
  1、服装产业增值链高端发展不足
 
  目前,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增值链普遍呈现“哑铃型”结构,即分属产业链两头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而中间的生产加工能力较弱。北京发展服装产业与外省市比较,优势在于人才、市场、品牌、文化和信息,但目前多数服装企业还主要是以生产加工为主,在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运营方面还未完全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服装产业在产业增值链高端发展不足,导致高档面辅料较大程度依赖进口和外地供给,成衣品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2、本地服装品牌合力尚未形成
 
  “十五”期间,服装产业高速发展,许多优势企业的加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已成就了一批知名服装品牌。但形成全国性品牌不多而且企业各自为阵,缺乏交流,很少以“MADE IN BEIJING”的整体形象出现。以致服装产业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品牌合力尚未形成。
 
  3、技术研发潜力挖掘不够
 
  服装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在“十五”期间有很大提高,但是,服装产业整体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对功能型、环保型面料的研发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服装品牌发展的需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不少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形成。
 
  4、人力资源尚未合理利用
 
  北京拥有大批的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明显。但人才资源优势没能充分利用,且存在专业人才闲置、流失、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使得服装产业整体人才素质不高,服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一)国际环境
 
  1、世界服装产业新一轮转移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将服装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积极抢占世界服装贸易份额。
 
  2、我国服装出口的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ATC配额取消后,中国服装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出口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服装出口竞争力将提高。
 
  3、国际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目前,世界范围内服装市场从总体上看是供过于求,特别是在低端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服装的出口大军,致使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随时可能采取反倾销、特保等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服装产品的进口,使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更加复杂。
 
  4、高新技术成为服装产业重要的竞争领域。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牢牢控制着服装产业的技术高端;而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也要求服装的设计、加工愈来愈依赖于科技的发展。这使得在世界服装产业的竞争日趋集中于科技研发领域。
 
  (二)国内环境
 
  1、国内服装市场仍将保持买方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年服装需求量200亿件左右。但同时我国强大的服装生产能力,全国各地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今后几年需求约束型经济不会逆转。
 
  2、国内服装消费总量稳中有升,消费倾向高品质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改革深入,城乡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将加大,衣着类消费作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今后有可能逐渐下降,但实际支出额仍将保持增长。同时国内消费者受品牌理念和流行趋势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中低档需求为主转向中高档需求为主。
 
  3、服装业成为国内各地发展的重头戏。入世的利好和配额的取消,使得我国各地纷纷把服装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近年,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化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市都在积极发掘各自的区域优势,筹划及建设服装名城、名市、名镇等。
 
  4、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带来机遇。环渤海经济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环渤海区域拥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市场潜力将被释放出来,辐射北京乃至中国,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三)北京内部环境
 
  1、北京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旅游、交通、教育等高度发达,人口高度密集、流动频繁的国际化大都市,而且将逐步建设成为新型宜居城市。
 
  2、北京具有丰富的人才和组织资源。北京拥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科研院所,是培养服装著名设计师、高级技师、模特和营销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在京的国家和地方专业协会组织和机构,集中了服装界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组织资源。
 
  3、专业会展资源丰富。随着北京对外开放的推进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服装会展业快速发展。在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及国内外在京举办的各项赛事、展示活动已在国际服装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为促进服装国际交流和商贸活动搭建了各类专业平台。
 
  4、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的时尚氛围。北京是凝聚着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都,积淀着具有东方神韵和民族特色的深厚文化。此外,北京又是一座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开放城市,具有较强的吸纳外来文化和紧跟时尚的意识。北京云集了各界时尚人士和各类时尚活动,具有现代、前位的时尚氛围。 
  5、奥运带来的机遇。2008年,北京将通过服装这个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载体,吸引全球注目,扩大国际交流,促进北京服装业在与国际时尚接轨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期间奥运主办单位、运动员和相关人员的服装需求,以及蕴藏在上亿人次的国内外游客中的巨大服装购买力,将为北京服装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商机。
 
  三、指导思想、目标及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北京服装产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时装之都建设为目标,以奥运为契机,以首都的文化资源和品牌基础为依托,突出服装的高端设计与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力,建设北京时装研发设计中心。发挥品牌效应,营造时尚氛围,实施品牌扩张战略。落实《促进北京时装产业发展,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建设产业链配套,与首都宜居服务功能配套、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色服装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高端研发和贸易在市中心、加工配套在郊区的产业格局。
 
  (二)目标
 
  1、总量目标
 
  2005年到2010年,服装产业年均发展速度8.7%。到2010年服装产业总产值达到199.4亿元,占都市工业1120亿元的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881亿元的2.0%;增加值达到69.6亿元,占都市工业336亿元的20.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2269亿元的3.1%。
 
  2、产业布局调整目标
 
  加快区位梯度转移,城内保留以贸易、研发为主的各企业本部,生产加工全部外移。依托朝阳、顺义、通州、平谷和密云原有的已形成一定聚集规模优势,通过更高层次的创新,衍生的所有新增长点的生产加工进入顺义、通州、平谷、密云、大兴和延庆六大服装产业基地,形成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链完善的北京东部服装产业带。
 
  3、技术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大设计研发力度,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重点鼓励企业产品在个性化、多样化、高档次方面发展。到2008年,服装产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中等水平;20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一批知名产品。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一批名牌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创国内外知名品牌。
 
  4、可持续发展目标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节约型经济的要求,坚持服装产业必须坚持“三低”的特点,严格控制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形成以绿色生态为标志的服装产业。 2010年企业要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按照节水、节能、节地的要求,集中在各开发区的服装产业到2010年,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平均0.24吨标煤/万元再降低12%左右;万元产值电耗比2005年平均0.03万千瓦时再降低15%左右;万元产值水耗比2005年平均20立方米再降低13%左右。
 
  (三)发展重点
 
  1、搭建产业发展的促进平台
 
  加强服装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服装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为企业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培育专业设计、检测和信息中心,加强服装产业“育才”和“引智”的力度,为企业搭建技术和人才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技能大赛,为企业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帮助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活动,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渠道和网络,积极与国际、国内其他地区和城市建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为企业搭建市场和贸易平台。
 
  2、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
 
  “十一五”期间,重视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设备,提高产品内在的技术含量,适应目前服装市场需求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使本地产品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和广泛的认可;加强高新面料的设计研发及生产,以基本满足本地品牌服装发展所需;推进服装企业将经营重点逐渐转向设计创新、品牌建设、形象包装等方面,以增加本地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产品升级,提高服装产品力。
 
  3、加强品牌建设
 
  凭借资金、信息、技术、品牌、市场、科技开发等综合优势,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企业,提升一批知名品牌,培育、引入一批国内外名牌,使北京成为龙头企业集聚、名牌产品集聚的基地;促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企业集中,通过大集团的吸引、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品牌合力,提高北京服装竞争力。
 
  4、促进产业集聚
 
  服装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能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大服装产业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的层次,实现产业集群的资源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集群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和有序竞争,建立相互信任的社会网络,拓展集群间的合作宽度和提高集群间相关产业的联系强度;完善产业园区布局、加强园区及区域规划,改造、提升贸易型产业集群地,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建设,以提高北京服装产业力。
 
  四、政策与措施
 
  (一)促进产业链建设
 
 
  “十一五”期间,产业链建设的目标是在完善产业链建设的基础上重点促进产业链升级。
 
 
 
  (1)完善服装产业链。现代服装产业链应该由上游层面——面辅料和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中游层面——成衣的设计生产,下游层面——物流、销售,配套层面——会展、广告策划、媒体杂志、专业协会、科研、咨询等四个层面构成。“十一五”期间,北京服装产业稳固原有的以成衣品牌生产、销售为核心的链条,并在此基础上,将“链条”触角延伸至面料、设计、物流、营销以及其他配套环节,通过引进或建设等方式,弥补不足环节,完善服装产业链。
 
 
 
  (2)加强服装产业链上高新面料和物流通道两个重点环节的建设。“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面料开发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面料厂商来京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本地高新面料的研发与生产;主动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搭建功能齐全的物流通道,为本地企业以及进入北京市场的其它国内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仓储、配货、运输等服务。
 
 
 
  (3)实现北京服装产业链升级。以建设时装之都为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将产业链的定位提升至设计研发、品牌孵化、策划包装、咨询培训等价值链高端,并积极引导相应环节的重点建设,逐渐转换北京产业链的重心,实现服装产业链的升级。 
 
  (二)促进设计研发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服装设计研发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大力推进服装产业的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设计研发氛围。
 
  (1)积极扶持“国际服装英超研发设计(中国)产业园”、“千针街”、“时尚岛”等在建项目的建设,为设计师提供研发、设计、展示、演示、发布、贸易、物流、结算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服装设计大师来此,为其设计国际最新时尚产品提供最佳场所和环境;建立服装设计师人才资源库,建立标准化的设计管理体系,对设计流程和设计质量进行监控管理。
 
  (2)制定服装设计产业发展规划、行规行约,规范服装设计人员的行为、规范竞争行为,促进设计产业良性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扶持设计产业项目建设和设计人员发展。
 
 
 
  (3)建立专业化的全球资讯中心,收集全球的款式、面料的流行资讯和最新的技术研发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相关部门及企业;同时把北京最新的设计研发成果向全球发布。
 
  (4)强化设计研发意识,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为设计研发项目疏通便捷通道;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及设立相关奖项,鼓励企业及个人自主创新。
 
 
  (三)促进品牌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壮大服装产业品牌优势,促使北京服装品牌走向国内及国际市场。
 
  (1)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凭借首都的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综合优势,加大吸引国内外名牌产品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服装品牌到京落户发展,用名牌引导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提高整个行业的档次和水平;支持、引导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专业建设,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在京国内外服装企业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培育北京服装品牌。加大培育本地名牌的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企业集中,发挥名牌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有利于品牌产品发展的环境建设;为品牌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以资本重组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强化“MADE IN BEIJING”的品牌形象。
 
 
 
  (3)搭建品牌孵化平台。积极扶持 “时尚中心”、“服装设计师平台”建设;引导、扶持名师、名牌进店的经营模式,支持建设多功能服装展示大厅,为国内外的名企、名牌、名师、名模来京发展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推进国内服装设计品牌和国内优秀设计师的集聚,以带动国内服装设计界的原创品牌经营能力,使北京逐渐成为服装产业新品牌的孵化器。
 
 
 
  (4)以名牌企业为核心,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根据服装行业发展形势,制定专门扶持政策,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在开拓市场、创建名牌、宣传造势、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升现有品牌的形象;实行品牌联盟,以产业聚集地为服装加工企业核心,配套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仓储物流、展示销售、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大企业团结小企业共同发展,小企业借助大名牌提升自身地位。
 
 
 
  (5)大力开展名牌产品的评价、宣传工作。协助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产品评价机构,制定评价标准,定期组织服装品牌评价活动;积极促进企业与媒体的沟通,宣传推介北京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帮助名牌产品尽快进入并立足国内外市场。
 
 
  (四)促进产业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统筹规划六大基地的持续建设,按比较效益调整部分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提高基地综合经济效益。
 
 
 
  (1)引导各基地完善功能建设。引导各基地以服装产业发展目标为前提,根据自身优势,完善设计研发、人才培训、展示、商贸等功能的建设,并完善基地产业生态链,以促进基地快速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2)鼓励各基地培育“旗舰”企业。扶持重点企业,引导各基地培育一个或几个“旗舰”企业,成为知名品牌,同时,基地以“旗舰”企业为核心,带动基地内其它企业共同发展。
 
 
 
  (3)加大对各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基地技术创新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基地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研发新产品、年增税金等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给予支持。
 
 
  (五)促进市场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协调各类资源,促进服装市场平台建设,为北京建设一个繁荣、健康的服装市场环境奠定基础。
 
 
 
  (1)加强市场整体规划的指导,优化全市服装商业布局。指导形成批发、零售结构合理的服装销售网络。以满足不同需求为着眼点,对现有的商业设施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不同类别、不同功能、多种档次服装零售网络。通过规范现有服装、面辅料批发市场的管理,使北京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服装集散地。
 
 
 
  (2)鼓励服装会展业在京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和商贸活动的进行。支持各类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国际设计师大赛、名模大赛等高档次、高水平专业会展在京举办;不断壮大会展业规模,提高展会档次,为会展活动提供细致的专业化服务,巩固北京作为服装专业会展中心的基础地位。
 
 
 
  (3)扶持发展服装服饰类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平台。发挥北京时尚类、服装类专业传媒云集的优势,在继续扶持传统传媒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北京行业杂志、网站、信息中心的建设,促进北京建成全面、快捷、专业、丰富的服装信息传播渠道。
 
 
 
  (六)促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为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为企业构建一个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1)依照国家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发行北京服装产业指导目录。定期编制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及推广项目,发布产业调整提高的战略导向。同时加强统计工作,在完善行业企业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预警制度。
 
 
 
  (2)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服装纺织协会牵头,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与有关部门共同组建市级服装和面料检测评价中心,根据国内、国际标准对服装企业产品进行全面监测,指导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改良,以提高整个服装产业的产品质量,打造北京服装产品“高质、健康”的区域品牌形象。
 
 
 
  (3)组织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选择服装企业中有技术、管理和营销优势的单位,作为示范典型在行业内进行推广,组织企业参观学习、交流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技术;依靠现有的技术学会和组织,为服装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对外合作交流等综合性服务。
 
 
 
  (4)政府引导,以服装协会为主体,加强北京服装行业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作用,服务内容包括前述的政府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预警信息;即时的国际、国内和北京本地服装信息;企业项目审核、资格认证信息;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名牌产品申报、推荐信息;企业财务、法律咨询信息等。
 
  (七)促进人才开发环境建设
 
 
 
  “十一五”期间,强化“以才为本”意识,加强服装人才平台建设,挖掘、开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服装产业的人员综合素质。重点培养营销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和技术人才。
 
 
 
  (1)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全面梳理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通畅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条件,逐步形成符合服装产业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来京施展才华。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依托现有服装专业院校,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以补充学历教育的不足,满足服装企业对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格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注重教育培训考核,根据不同层次服装人才的特点确定教育培训的目标和任务,确实把单位和个人的教育培训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3)强化宣传力度,使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大力宣传服装产业的人才强势战略,宣传用人单位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人才意识。紧密结合“新北京、新奥运”的中心任务,不断推出多种形式的奖项,对行业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积极组织开展技能比赛、职称评定等活动,支持设计师、板型师、工艺师参加高档次、高水平的赛事和会议,并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使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五、重点项目
 
 
 
  (一)服装设计研发项目
 
 
 
  1、北京世界服装生产研发中心:香港香江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拟选址在朝阳区常营回族乡,处于CBD以东延长线上,总投资30亿元,用地约800亩,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将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成为集高档服装设计研发、展览展示、研讨交流和贸易洽谈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发展中心。项目正式运营后,工、商、贸年产值约为55亿元,年税收可达7.5亿元。
 
 
 
  2、英超国际服装研发设计(中国)产业园:英超工贸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20亩、总投资15亿元建设的英超国际服装研发设计(中国)产业园,主体建筑将于今年5月封顶,年底前可投入使用。该产业园建有200个CAD工作站,并拥有各种配套的技术装配和设施,可为国内外服装设计师提供从研发设计、样衣制作到演示发布等完整的工作平台、全方位的服务和优越的创作环境。
 
 
 
  (二)服装商贸市场建设项目
 
 
 
  1、北京东海玉龙(布料)综合批发市场:位于南中轴路南四环桥南500米处,与大红门商圈相连。一期投资5000万元,占地5万多平方米(已完成),二期占地18万平方米。项目与北京周边的平谷、大兴、通州、延庆、密云等服装产业园区以及北京强大购买力形成的零售业、CHIC博览会、时装周等时尚文化进一步整合。构筑起一条“面辅料供应-产业基地-服装批发-商业零售-时尚文化的完整的时尚产业链”。该市场辐射面远涉北京周边内蒙、河北、山东、天津以及东北三省等省市,将为北方服装企业的品牌发展提供全面的上游原材料配套服务。
 
 
 
  2、“千针街”项目位于北京南三环服装商业街,是依托周边面料、服装市场,面对中小服装企业提供设计技术服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集群”项目。该项目规划40余家工作室,目前已签约的有30余家。
 
 
 
  3、“北京国际轻纺城”等项目: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提升大红门商业圈,在丰台区建设“北京国际轻纺城”项目,“北京国际商贸交易中心”项目和“北京南苑现代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其中“北京国际轻纺城”项目是以服装面料交易、产品信息发布、名企名牌展示、时尚设计孵化为核心,辐射整个北方地区和泛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化服装面料、商贸会展平台;“北京国际商贸交易中心”项目作为综合商业物流基地主以商业贸易、商业物流、商业会务、展览展示、产品加工为内容成为大红门商业区的重要贸易延伸;“北京南苑现代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开辟了以产业、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大红门和分钟寺的贸易物流支点。三个项目互为依托支持,将对搭建“时装之都”规模化的贸易平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建设举措实施后,丰台区将成北京市乃至全国最专业的、规模最集中的、配套服务内容最齐全的服装轻纺贸易物流服务基地。同时也将直接影响着全国的服装纺织贸易产业形态。
 
 
 
  (三)服装展示项目
 
 
 
  怀柔时尚岛:由天鸿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根实业公司联合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服装集团公司、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新丝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百市千店连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实施该项目。该项目选址在北京庙城镇,占地1500亩,总投资规模约15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6月开工。建成后的北京“时尚岛”内将拥有大型国际时尚展示中心、中国模特、中国美容美发学院、中国服装设计师SOHO、国际流行的OUTLET商业街、国际时尚界交流中心、时尚信息网络发布中心等与时尚产业相关的多重组织、机构及相应的功能性场所。
 
 
 
  (四)服装生产加工项目
 
 
 
 
  大兴:北京雪莲集团扩大雪莲高档羊绒衫织造能力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地点在大兴工业区,拟于2005年8月投产,达产后销售收入30000万元,利润1500万元,税收2253万元。
 
 
 
  北京鑫港制衣有限公司,占地92亩,总投资9000万元,建设地点在大兴西红门服装产业基地,主要生产服装服饰,正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尚未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销售收入30000万元,利润4000,税收35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800人。
北京海迪兰制衣有限公司,占地42亩,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地点在大兴西红门服装产业基地,主要生产服装服饰,正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尚未开工建设。项目达产后销售收入20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税收15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800人。
 
 
 
  延庆:北京京棉夏都纺织有限公司缝纫线项目,由北京京棉纺织集团公司与北京雪莲毛纺服装集团合资成立,总投资1.1亿元,建设地点在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该项目到2006年底全部建成后将形成7万锭 (6万锭缝纫线、1万锭彩棉)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
1.5亿元,利润2250万元,税收1000万元,用工600人。
 
 
  北京雪莲盛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高档内衣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建设地点在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润1050万元,税收420万元,用工1000人。
 
  北京雪莲时尚纺织有限公司200万件毛衫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地点在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预计2006年底达产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3750万元,税收1500万元,用工1500人。
 
  北京易欧制衣有限公司“玫而美”品牌服装生产基地现代化、规模化工程,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地点在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通州:北京铜牛集团发展都市工业,提质、升档、增量壮大铜牛品牌项目,总投资4650万元,建设地点在通州区张家湾工业开发区。拟于2005年内投入试生产,达产后销售收入6700万元,利润820万元,税收256万元。
 
 
 
  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拟在通州投资1.5亿元建设李宁牌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平谷:韩国泰光产业集团拟在平谷投资1亿美元建设生产氨纶面料的车间。
 
 
 
  浙江精功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拟在平谷投资2亿元建设混纺纱、纯棉纱等面料和纺织机械配件生产车间。
 
 
 
  顺义: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建设内衣生产基地项目,投资8000万元。
 
 
 
  北京顺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整合与扩建项目,投资9000万元,预计达产后销售收入5亿元。
 
 
 
  京棉集团引进5万锭紧密纺细纱机项目,投资6270万元,预计达产后销售收入1.6亿元。
 
 
 
  北京京华立信纺织有限公司,由高丽营镇人民政府和北京京棉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总投资达8000万元,主要产品为精纺棉纱,预计2005年投产,年产量3万锭,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解决300人就业问题。
 
 
 
  怀柔:弗拉蒂尼利德(北京)服饰有限公司拟在怀柔雁栖开发区投资1.2亿元建设服装生产车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2.3亿元。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