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机械行业进入新的机遇期

来源:中财网 | 发布日期:2006-04-19

     主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新机遇

  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部分制造业将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制造业技术来源也将从过去单纯的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二次创新相结合方式转变,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也将由过去的简单机械向精密机械升级,由单机向成套装备演进。这种转变过程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规模庞大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由大变强的历史机遇。

  振兴装备业已成国家战略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作用。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并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工业大国,2004 年中国机械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约130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在大部分领域仍处于全球机械行业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振兴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

  图表1 世界主要国家机械行业(装备)规模对比单位:亿美元 


  

 

  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最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主要内容如下: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国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与自主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基本满足国内能源、交通、原材料等行业和领域的需要。

  与此同时,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发展途径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

  《意见》指出要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可见,振兴装备制造业已经被列为一项国家战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对机械行业的影响较为深远。  

  政策扶持装备业的力度在加强

  鼓励国产重大技术装备订购和使用,为其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首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优先批项目、优先安排政策性投资,而且要对有关人员实行奖励,包括装备制造业振兴基金和重大装备研制风险基金。

  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政策进一步向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倾斜。目前具体政策还不明朗,但政府必定要实行一些倾斜性政策,可能的政策包括对制造商实行增值税返还、用户购买国产设备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府采购等。对数控机床行业实行增值税返还政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都是财税政策向装备制造企业倾斜的实例。

  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替代进口或国外品牌的市场空间大。从1993-2004 年机械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企业收入占比变化来看,三资企业收入比重已攀升至37.4%。国外品牌在中国数控机床、模具、高端工程机械、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可见,国产重大技术装备通过政策倾斜、提高技术水平方式挤占国内外资品牌市场份额的空间很大。
  

  表2 国外品牌装备销售收入所占比率

  国产装备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具备挑战国外品牌的实力。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技术水平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中低技术含量装备已在较多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部分成套装备和高技术含量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陆上石油装备、陶瓷机械等;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如DCS 控制系统、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船用柴油机的曲轴等。因此,国产装备已经在众多领域具备或初步具备挑战国外品牌的技术实力,部分国产装备完全有能力和机会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然后行销全球市场。  

  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为装备带来商机  

  我们认为,国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国产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在国内下游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中占得先机。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投资导向阶段的后期。一般而言,经济通常是由产业集群的上层(上游产业)或底层(最终消费品和服务业)开始发展的;支持性、加工性或中间层次的产业,如机械行业,往往在投资导向阶段后期或创新阶段初期才开始茁壮成长。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相当多的制造业企业也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以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这一过程,包括原材料、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技术装备本身的创新,需要机械行业提供装备支持,同时也为机械行业创造了巨大新增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加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下游行业必须考虑环保、节能、降耗因素,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规模将逐渐扩大,长期来看,装备制造业的更新需求也将日趋旺盛。


  表3 装备制造业的下游行业  

  综合上述分析,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将提升我国机械行业竞争力,增强国产装备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长期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空间将大幅拓展,主要源自三方面,即重大技术装备替代进口需求、国内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增需求、下游行业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带来的更新需求;因此,总体上来看,国家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将引导我国机械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我国有可能由机械工业大国转变成机械工业强国。    

     优势行业景气度明显提升  

  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器及器材制造等三大子行业。其产品主要以投资品为主,与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在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的大经济背景下,行业景气度明显回落。  

  但行业的有利因素很多,“十一五”规划凸现优势行业新机遇,同时原材料价格走低。钢材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根据各行业的不同,钢材等主要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从10%到70%不等。全国钢材综合指数从2005 年3 月的最高1560点,已经累计下跌了21%以上。中厚板、薄板等价格回落幅度更是超过了35%。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走低,缓解了困扰多年的装备制造业的成本压力,使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提升约1-3%。

  另外,装备制造业的各行业大都属于周期性行业,2005年以来市场在追逐消费类非周期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严重低估了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因此,市场价格误定的套利机会也将是2006 年装备制造业的另一个投资主题。

  尽管行业总体上出现需求增速回落、产能过剩的局面,但由于各细分行业的需求状况与下游行业的投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2006 年机械行业各子行业面临的供需状况各不相同,将出现明显分化。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近年来表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景气度持续上升,这些细分行业包括:

  1、发电与输变电设备
  行业在经历了2003 年和2004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仍保持着20%以上的高增长,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2005 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7.46%和28.91%。

  2、先进适用运输装备
  铁路装备:受惠于超常规发展铁路网建设所带来的对铁路设备的超常规需求。在2004 年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77%的基础上,2005 年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4%,整个行业在2005 年摆脱了多年的经营困境,行业步入高景气周期。
  航空装备:2001 年以来,行业步入高速增长轨道,2004 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34%和39.73%,2005 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了30.21%和37.90%。
  造船装备:《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产业政策目标是2015年之前打造世界造船强国,世界造船业开始向中国转移,造船装备业进入高速发展周期。

  3、精密加工与自动控制制造设备
  其中数控机床增速迅猛,2002 年、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前三季度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增长31.64%、39.54%、49.84%和18.40%。

  4、机械基础件
  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2004 年分别为34.11%和40.32%,2005 年三季度分别为30.40%和25.76%。

  5、环保与节能设备
  2004 年和2005 年前三季度,行业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2.53%与45.01%和30.85%与66.47%。

  6、物流装备
  在十一五规划的新机遇大环境下,其未来增长潜力均非常可观。  

  而行业景气度将下降的细分行业:一是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水泥、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二是与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度的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三是仪器仪表等基础机械,极有可能随主机需求回落而下降;四是纺织机械,纺织行业因为前几年投资规模大,纺织品生产能力大幅增长以及纺织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低下,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和意愿将出现明显回落。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