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纺织服装业寻求创新路径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04月13日) 记者 许红洲 实习生 喜 娥 | 发布日期:2006-04-14

      日前,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其相关专业协会组织的“春季纺织服装业大联展”启动,中国国际时装周(2006/7秋冬系列)、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6)、2006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季)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陆续在北京拉开帷幕。四展专业性强,在业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引得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大师、行业领头企业经营者悉数到场,知名品牌携最新设计纷纷亮相。展出的虽是纺织服装业最新的流行趋势,但纵观四大展会,“创新”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从服装面料技术,到产业链的整合,再到区域品牌在竞争中的融合,无不体现这个行业对创新的追求。

      透过这几个专业的展会,我们看到的,是纺织服装产业在2006年的创新图谱。每一个企业的创新思路,汇聚成整个行业的创新路径。本报记者深入四大展会采访,力图为读者朋友勾勒出这份越来越鲜明的创新路径图。

      路径一

      技术创新成突围主路径

     创新,无疑是2006纺织服装春季联展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

    “没有创新,就没有长久立足市场的能力。企业创新的自觉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杨兆华如是感叹。

      行业发展遭遇同质化瓶颈

    “对于我们面料企业来说,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新产品。”北京展览馆面料展上,参展商李先生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敏锐的采购商、材料商在各个展位之间穿梭,一旦发现业内认可的新产品,立刻在此排成长队。

    乏有新品,其实不只是李先生个人的烦恼,而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现存弊病之一。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但我国的纺织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技术、知识竞争能力较弱。

    “我国纺织产业链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大路货太多,大多是中低档产品,以量取胜。而且要扭转这种惯性有难度,生产大路货的惯性和企业创新的惰性,让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杨兆华分析道。

    面对全球纺织工业加工能力过剩、技术竞争愈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而要实现扭转,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企业创新内在动力增强

    “纺织品贸易摩擦对我们没有影响,我们高档纯毛面料卖到每米43美元,产品的价格可与意大利产品的价格同步,我们出口到德国的西装卖到每套100美元。”山东如意集团负责人如此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产品。为了不陷入纺织品贸易价格战泥沼,如意集团一直采取的是技术领跑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问鼎高技术产品。

    与如意一样,赤峰华源同样吸引了很多商家的关注。凭借开发成功的160支、180支高档次毛纺面料,赤峰华源赢得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创新带来的市场反馈是明显的,赤峰华源等的成功带来的示范作用也是明显的,企业要求创新的内在动力正在增强。这一点,杨兆华深有感触,“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最直接最基础的两个创新,已成为企业内在的迫切需求。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创新的自觉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过。”

    发力技术创新实现突围

    企业创新内在动力的明显增强,为纺织服装业未来之路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希望。

    其实,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整个纺织工业的升级与转型,是近几年来我国纺织业提出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把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突破点,积极组织业内企业并联合纺织技术研究机构,加大纺织科技研发力度,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几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纺织工业协会还为此提出,到2010年,我国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以纺织新材料和新材料加工技术、生态纺织品和环保、节能加工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等为重点的28项关键技术。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企业有了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环境好了,纺织业创新的时机到了。”杨兆华这样认为。

      路径二

      整合产业链  融合上下游

      产业链整合,是2006年纺织业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之所以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大目标,是因为长期以来,上下游纵向整合难,横向优势互补的整合也难。“解决好服装业与面料业,原料开发与面料开发的连动,对于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极为明显:可以从款式和材料上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服装产品,同时也可避免低价出口局面,突破纺织品国际贸易摩擦的困局。”杨兆华这样阐述了整合产业链的意义。

      面料越来越成为服装产品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宁波杉杉集团与伊藤忠商事、意大利Faral公司联合推出的高级男装品牌,仅仅4年时间在中国就实现39家店,年营业额达4000万元的良好业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世界著名面料企业的面料,并由世界著名面料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正因如此,有实力的纺织企业不仅展出面料,而且展出由此设计做出的服装,成为面料展的一大特点与亮点。 

      而对于服装企业,要求同样如此。“如果服装企业不介入面料的开发与生产,得到的只能是与其他企业雷同的面料。要是缺乏专门懂面料的专业人员,对面料考察不到位,面料在满足服装设计制作要求方面,也容易存在问题。”服装企业有关人士对整合资源也有很深的认识。

      为此,现在一些服装企业成立了面料开发部。比如,温州市智升服装有限公司就专门成立了自己的面料开发部,聘请专业的面料开发人员,自主开发面料,这在温州针棉织品行业里,尚属首例。

      一切表明,联通整个产业链,引导纺织产业上下游间整合资源,相互融合,已成产业发展要求与趋势。正如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言,“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能力,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路径三

      品牌建设步入“深水区”

      中国的服装品牌建设已经步入“深水区”,这是许多纺织服装界业内人士的观点。

      “深水区”作何理解?

      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在服装领域,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凭借在品牌、资金、管理、物流等多个领域的明显优势,越来越多地占领中国本土市场。

      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日前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北京35个中高档市场总计5940个销售点内,进口品牌占50%;上海淮海路共经销1159个服装品牌,进口品牌占到60%。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一语中的,“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已经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经过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中国服装品牌建设在整体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同时,一个不得不指出的事实是: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的“群体话语权”还远未形成。

      上个10年,可以说是中国服装品牌的一次群体性辉煌。如今活跃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一批一线品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迅速打开了品牌建设的局面,走上了品牌化运作之道,并且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经营之道。

      而接下来的10年,尽管中国服装品牌蓬勃向上、大踏步前进依然是大势所趋,但在国外大牌的强势竞争下,必将是一个更加充满矛盾和困惑、更加需要耗费心力和智慧、更加需要艰苦打拼的10年。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服装品牌的建设都已步入“深水区”。

      深水区作战,使得中国服装界更加旗帜鲜明地倡导“自有、原创品牌”的概念,更加致力于寻求中国品牌自我独立的产品风格与产品特色;也使得中国服装企业更加理性地思考与国外同业的竞合关系以及运作模式,更加认真地思考自我品牌的价值与定位,重新思考企业、行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以及战略走向。

      白领服饰董事长苗鸿冰看重的是创新,“创新才能绝处逢生”。他认为,中国的服装品牌已经跨过了“服装产业”这道非常难过的坎,进入第二阶段的“创意产业”。“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同时销售的是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主张,一种创意。创意产业靠什么?靠品牌加创新。”

      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则坚持的是,在与国际大牌合作虚心学习的同时,守住国内中高档市场。“高档服装市场,我们肯定挤不进去,但我们必须占领销量最大的中高档市场。这个市场一旦失守,中国服装品牌的问题就大了。”

      而蒋衡杰的思考更深入,“服装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品牌文化。当中国品牌文化融入世界,特别是融入发达国家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国际品牌。”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让我们自有的品牌在本土与国际市场上都能光芒四射,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界的共同梦想。

      路径四

      区域品牌加强竞合

      近几年,就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来说,区域品牌建设可谓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国际竞争中,单个区域品牌的突围仍面临重重困难,而区域间的合作则可称为创新之举。

      服装业对于深圳、杭州两地来说,同是一张不可缺少的“金名片”。提起深圳自创的服装品牌,消费者很容易将深圳服装业与国际化的时尚都市风格联系在一起。提起“杭派”服装,业内人士则公认其风格为“清新、柔美、婉约、雅致”。两地不同风格的服装各自为阵,在建设区域品牌上狠下功夫。正是由于两地在区域品牌建设上的一致性以及资源的互补性,深圳、杭州萌生了开展战略合作的念头。

      近日,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与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深圳、杭州CHIC2006联合新闻发布会》。会上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与杭州杭派女装商会签署了两地服装产业战略合作协议。与往年不同的是,在“2006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深圳、杭州今年组团的突出特点是“联合、互动、共赢”,两地同时举办多场品牌发布会等活动。

      业内人士指出,深圳、杭州的这次合作预示着我国服装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竞争,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这说明竞合的理念已经得到服装界的认同,我国服装业合作竞争的市场战略模式将初步形成。

      杭州服装与深圳服装的合作已逾三年,此次两地的强强联手,标志着两地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显示出两地要做大做强国内外市场的决心,为参与国际竞争增添了一枚新的砝码。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设计大师、服装企业到场,许多普通消费者也十分关注。(  记者  张  欣摄)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