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上海纺织业整体外迁:由被动转移到主动转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布日期:2006-02-22

     近日,位于上海虹桥路1488号的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上海纺控”)内一派忙碌景象。“我们马上就要搬到新的办公楼去。”一位上海纺控的职工指着旁边一幢崭新的红色大楼说。

  与此同时,上海纺控的另一处“新家”——位于江苏大丰市经济开发区内的“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一期工程马上将破土动工。”大丰经济开发区负责该项目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说,上海纺控旗下将有十几家企业搬迁进来,在这里安家落户。

  “新家”大丰市

  “我们本来打算这几天再去大丰的,但现在推迟了。”上海纺控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而为了“新家”选址,上海纺控可谓煞费苦心。

  “上海纺控对我们的考察从一年前就开始了。”据上述那位大丰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介绍,上海纺控最初确定了大丰、宿迁、泗阳等六个市县作为候选对象。为此,去年6月,上海纺控的领导层专程前往这些市县进行了考察。同时,上海纺控董事会专门成立了一个投资评估小组,在资源、交通、成本等各方面对考察市县综合打分。最终,大丰胜出。

  大丰吸引上海纺控的地方颇多。首先,大丰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产地,每年的棉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其次,大丰是传统的纺织大市,有大量纺织配套企业和熟练工人。

  去年11月13日,上海纺控与大丰市政府正式签约,共同打造“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区”。12月初,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出具了《上海纺织产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显示,该项目总投资20.7亿元,总建筑面积近54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资8.2亿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将于近期开工建设;二期工程投资12.5亿元,于2007年底建设完成。

  上海纺控此次主要将一些棉纺和混纺企业搬过来,而这些企业的名称也将随之变更。去年12月5日,一家名为“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大丰正式登记注册。该公司由上海纺控投资,目前5000万元注册资金已经到位。这将是上海纺企在大丰的新“身份”。

  根据规划,“大丰上海纺织产业园区”将形成以针梭织面料为核心的纺织、印染、部分成衣的产业群。主要产品为经典纯棉色织和新型化纤混纺两大类。其中,纺纱部分规划建设20万纱锭,织造部分规划建设600台织机、200台大圆机。

  “未来,园区还会增加针织制造和服装加工等业务,最终形成从棉花到服装的纺织产业一条龙。”该负责人说。

  “变被动为主动”

  1995年5月,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与纺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改制组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资产360亿元,拥有生产企业158家,进出口贸易公司22家。目前,上海纺控排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44名,纺织业第1名。

  上海纺控旗下工厂外迁,一个主要动因是2010年将要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但更重要的内在原因则是上海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压力。

  纺织业曾是上海的“母亲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纺织业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年利税曾高达43亿元,稳居上海支柱产业之首。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加上远离原料产地等因素,上海纺织全行业利税下滑到10亿元左右。上海纺织业结构性调整压力开始显现。

  此后几年,上海棉纱锭从原有的250万锭压缩到70万锭,55万业内员工精简到5万多,一批企业迁到外地。
  但调整中的上海纺织业仍步履艰难。据统计,1990年-2000年的10年里,上海纺控利润下降了28.3%,到2003年底,还有63户企业亏损,且亏损还在不断增加。

  这尤以棉纺、毛纺等粗加工产业为甚。“上海的棉纺厂每年总有几家要倒闭,能够做到不亏或少亏已经蛮好了。”上海棉纺织行业协会一位从业40多年的“老纺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纺织产业却在突飞猛进。

  “纺织行业技术相对成熟,市场份额主要靠低成本竞争。而在上海,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都很高,缺乏竞争力。”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说。

  最新调查显示,在上海生产每吨纱的成本要比周边省份高出1000元左右。

  按照规划,到2010年世博会时,黄浦江两岸的劳动密集企业都要大规模迁移出去。于是,上海纺控再一次跨出向外的步伐。

  不过,这次转移与过去大有不同。

  上海纺控董事长肖贵玉说,这次是变过去被动式的转移为提升式的转移,构建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制造集群。

  前述大丰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就表示,这次“搬家”并不是单纯地转移地点:“他们(上海纺控)会先将这些企业进行整合,再搬过来进行设备更新、产业升级。”

  那位“老纺织”则认为,上海将延续“香港模式”,在未来几年逐渐将所有纺织企业转移出去。

  而上海纺控的意图并不这么简单。

  肖贵玉认为,上海纺控要通过转移部分企业来腾出空间,把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品牌、设计等时尚元素引进来,打造一个“头脑”;企业外迁并在外省市打造产业群则是构筑“身体”——制造业。

  去年2月,由上海纺控控股,四大国有银行参股的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新公司包括申达、龙头2家上市公司和23家外贸企业等实体,基本囊括原上海纺控的优质资产。不久前,上海纺织集团发布“科技与时尚”新战略,宣布走高端纺织之路,并成立了时尚事业部,一批时尚创意园区也相继建立。

  上海纺控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和转移剩余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上。据悉,在未来的三年内,上海纺控将主动“跳出”上海,到更广阔的空间谋求发展。

  产业转型

  “上海将纺织产业链两端——具有优势的设计与贸易捏在手上,把中间的制造加工放出去,这是一个趋势。”杨建文认为,上海的生产转移不仅局限于纺织,还包括其它制造业。而研发和营运中心则会保留下来。

  此前,就有专家指出,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应集中精力发展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但近年来上海一度和周边城市竞争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这也丧失了率领长三角走出低端制造业的历史机遇。

  因此,上海“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将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产业,为发展自主创新产业和服务业腾出空间。

  而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纺织业势必先行一步。

  不过,杨建文担心,上海制造业的转移,下一步将极有可能面临同香港一样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对就业产生很大压力。

  “目前主要制约就在于就业问题。无论是上海的工人到外地还是下岗,都会对他们本身及社会造成压力。如果能在人员上有进一步消化的能力的话,我们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速度还会更快一点。”

  据悉,此次迁移大丰的企业,其主要管理人员和部分技术人员都将随行,另一部分员工则将分流。

  “在外迁安排没有最终确定的时候,集团上下对企业外迁的事情都非常敏感,不愿多说。”这位内部人士表示。

  杨建文则认为,上海应该尽快把其它产业发展起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传统产业的转移创造基础性条件。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