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2008年多重压力交织 纺织业面临新挑战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发布日期:2008-01-16

    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陷逆境

  自2008年1月2日今年来的第一个交易日,到1月7日止,短短5天时间,人民币连破7.30、7.29和7.28和7.27共4个关口,上演了加速升值行情。2007年以来,人民币就开始加速升值,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达7%,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0%。有关机构预测,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仍是保持中国宏观经济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预计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升值10%。

  人民币升值首先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计2007纺织品服装出口将达17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但是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将使这一增幅受到制约。据有关部门测算,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70亿元。近几个月,一些纺织出口企业已确切感受到海外订单减少的困境。有企业反映,每年的第四季度应是接单的黄金期,一般可以基本落实下一个半年的订单,而去年年末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在去年10月份举办的广交会上,外商不能接受中国企业对人民币年底升值至7.4的预期,据反映,因为不能承受中国产品增长过快的原因,一些外商将订单转移到其它国家与地区。 

  生产休闲服的湖北多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先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些欧美的老客户正在把生意转给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工厂,“我们的产品并非不可替代,特别是普通品种的议价能力较差,一旦欧美采购商在东南亚地区培养起了新的供应商,我们的订单就会流失得更快。” 

  人民币的升值,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增加了企业资金投入成本。《中国企业家》调查显示,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随着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将陷入不景气的泥潭。
广东丝绸纺织集团董事长蔡高声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消化成本上涨的难度在加大,如果不加大科技和品牌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国际竞争力将会继续削弱。

  劳动力成本,难以消化的负担

  据人民网报道,去年12月4日,位于海口市港澳开发区的黛安芬集团优美内衣有限公司,上千工人罢工,堵路示威,要求公司高层出面解释解雇三名机修工人。工人们认为,公司此举是为了规避新《劳动合同法》。借助新劳动法维权正成为新年开始的一个热点。
2008年1月1日, 新《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该法是我国劳动领域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立法,对现行的劳动法以及地方政策的很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从新法的意义来说,增加了保护劳动者的条例,从长远意义来看,有助于构建企业和劳动者和谐的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短期来看,客观上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在生效之前,华为、沃尔玛等知名企业都试图以各种方式规避一些会提高人力成本的条款,这一新法的实施无疑也波及到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行业。

  纺织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为工人缴纳相关的保险和公积金方面普遍存在着欠帐,同样,由于交货时间短等原因,特别是一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企业加班也是普遍现象。但是在法律的重压下,今年企业将不得不依法办事。有企业计算,如按现行劳动法执行,企业人工成本要增加20%以上。据说,为了回避这一成本,在广度东等地有一些小企业在去年12月底前主动歇业倒闭,稍有实力的企业则正考虑着外迁。

  新劳动法的实施只是人工成本增加的一个缩影,其实,由于农民工短缺,工人流动性大,普遍对工作环境要求提高等原因,用工荒、招工难早已成为纺织企业不争的事实。有企业说,过去纺织工人每月工资600 -800元,现在涨到1000多元还是没有人愿意干。为了留住工人,在东部一些地区仅去年一年员工工资就增长了20%。但是,企业无法将这些成本转移到产品上来,一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已经无法承受,不得不关门了事。

  石油涨价,资源成本提升信号

  1月2日,2008年新年钟声敲响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并以每桶99.62美元这一历史最高收盘价收关。'

  从2007年初50美元一桶的价格一路攀升,国际油价几经跌宕后,终于在2008年初摸到新高度。100美元——这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具象征意义的关键点,为高油价下的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新考验。

  脆弱的供求关系和需求量的惊人增长成为引起本轮油价上涨的鲜明特点。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全球经济处于高油价时代的断言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2007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突破80美元、90美元,如今又历史性地达到100美元,仅去年一年,国际原油价格猛涨近60%,为过去10年中涨幅最大。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国内的物价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 。专家分析,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原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原油价格上涨对消费、生产和出口等方面的影响,将最终逐步显现,并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原油作为化纤产业链最源头的原料,油价上升首先影响到化纤业,推动化纤价格从上游到下游联动。但油价上扬对纺织业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有,拉动电价、煤价上扬,运费上升等,形成产业链成本通涨。

  在石油的带动下,棉花价格也会走出新一轮涨价行情。由于国内资源的硬缺口,投资的过快增长,今年原料的压力将会成为纺织企业新负担。

  宏观调控组合拳,加剧资金紧缺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去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作为贸易顺差重要来源的纺织业,成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受害者”。

  去年以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自去年7月1日起,服装、鞋帽等出口退税率也由13%调整至11%,粘胶纤维由11%调整至5%;去年7月,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限制的手段是企业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台账保证金。退税率的降低使一些以加工为主的出口型微利企业受到重创,而台帐准备金的设置更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

  去年一年间,央行共进行了10次银行准备金率调整,使银行准备金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目前已上调至14.5%,创20多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央行还进行了6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47%。这表明 “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开始全面展开。货币政策的从紧,无疑将更进一步缩紧企业资金链,加剧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投资与生产。

  面对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能源消耗大量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持续加大。去年暴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更敲响了加大环境治理警钟。纺织印染企业也再次成为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一些治理不达标的印染企业不得不被关停。所以这一切表明,纺织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也必须加大。

  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减少90亿元;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利润减少70亿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占用流动资金增加几百亿元;贷款利率每提高1%,需多支付利息100亿元;再加上人工成本的提升,环保治理费用的增加等等。宏观政策调控与成本的急剧上升碰撞在一起,2008年,中国纺织业正面临新的拐点。有关人士惊呼:中国纺织产业正在失去其传统竞争优势。

  产业调整,势在必行

  “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拐点已经出现。”1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出席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时指出。他表示,由于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环境的变化,纺织业内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向正在加剧,纺织业依靠数量增长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毫不动摇的加快产业升级是中国纺织工业当务之急。

  他用一组数据做了说明:从去年1-8月份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来看,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83%,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而大于平均值的企业占全行业的1/3,平均利润率是8.29%,低于3.83%的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61%。 从销售利润率来看,全行业10%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占全行业的43.71%;而利润率低于3.83%的2/3的企业亏损额占全行业的99.86%。这说明,大部分的利润向极少数企业集中,好企业更好了。他强调,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行的步伐必须加快,特别是对2/3的企业如何加大创新的力度,提高素质,对于1/3的好企业如何创造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都面对很大的压力。

  纺织行业要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这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目前内需的拉动作用还在不断增强,这也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对衣着的要求。我们的产业必须从单纯生产制造产品,向为人民营造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转移,开发生产出时尚健康的产品。 而针对国际市场,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提高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水平,更多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是纺织工业协会开出的药方之一。孙瑞哲副会长说,面对宏观调控及新的贸易环境,中国正在失去传统的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同时国际社会和全球产业链相关方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公平贸易和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以人为本,承担责任,持续发展的中国纺织产业新体系,将是化解产业发展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