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中国纺织服装业亟待“创牌”
“一顶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广交会上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是0.8美元,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当家人”肖贵玉无奈地说。
这也许是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尴尬。
大而不强的“世界工厂”
从商场买回来一条价值不菲的名牌牛仔裤,可能上面挂的吊牌是“杜邦莱卡”,贴的标签是外国品牌,只有在衬里的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才印了“中国制造”。从技术到品牌都不是中国的,却是中国制造。
这也许就是中国服装业的现状,用肖贵玉的话说就是:“中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说不上话,最后发现,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品牌是别人的,设计是别人的,技术是别人的,纤维材料是别人的,市场渠道也是别人的,中国生产商更像一个打工者。
中国服装纺织业堪称巨大,但如果摆脱不了“打工”经济,就不可能摆脱“大而不强”的形象。
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而把这个销售价格彻底剖开,发现其中60%以上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10%。
去年出口纺织服装近2亿美元的上海飞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陆龙生说,今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让国内纺织出口企业日子着实难过,有的企业几近“断炊”,不过也给了国内企业一个教训:不抓紧调整结构,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一味靠低价恶性竞争,最终死路一条。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世界上最简单的商业竞争方式就是低价竞争,而最低价永远只有一个,如果不调整竞争方式,在设计、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那么只有不断调低价格。这样竞争最可怕的是将行业利润率不断调低,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价格战无异于自残。
比照世界上的时尚服装业,绝不应该是利润微薄、劳动密集的夕阳产业,在国外,一套高级订制成衣要价相当于数万到数百万元人民币,利润惊人。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黄金地段,开设了占地2.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服装中心,将服装产业链的各环节都容纳到这个中心,其中的服装从业人员近25万人,可见产业规模巨大,其产出效益也不亚于金融证券等行业。而享誉世界的“米兰时装周”已成为继奥运会、世界杯、梵蒂冈的教皇加冕仪式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活动,服装业成了意大利重要的支柱产业。
只顾埋头打工没有自主品牌
“一块有计时功能的手表只要1块钱,而有的手表就可以买几十万元。这与服装很相似,因为卖的不是功能,而是附加值。”肖贵玉这样思考:“服装业竞争的最终落脚点往往就是品牌,而服装品牌可能是最难塑造的。”
肖贵玉说,一般的消费品只要性价比高,功能适宜,服务到位,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而服装品牌蕴含的内容太复杂,与人生经历、知识涵养、文化修养、民族情感等等都有联系,所以外国人可能会买中国的电器、中国的食品,但要让他们喜欢中国品牌的服饰,很难,因为这不仅是服装本身的问题。
目前,走向国际的中国服装品牌寥寥无几,国外品牌占领着我们的高端市场。最近一项统计表明,上海十大商场内的品牌销售中,女装部分国内品牌占6.82%。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晁钢令教授说,我国已成为世界服装制造基地,而产业发展与品牌发展严重脱节,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品牌专家指出,不少国内企业认为品牌就是“牌子”,就是标注在产品上的一个名称或标记符号;一味强调知名度,花费巨资对消费者进行广告轰炸,却忽视了除产品以外的品牌内涵。这样能够火一时却活不了一世。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品牌往往没有什么文化积淀,讲不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品牌经营和品牌塑造上急于求成。
研究服装品牌的业内人士说,国外知名服装品牌一般都是经过几代家族式苦心经营,有着鲜明特色和传奇色彩,与消费者的文化情结有互动。而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品牌必定也从中国市场走出来,如果我们也有一些品牌可以贯穿中国特定消费群体的童年、青春、恋爱、结婚、组成家庭等人生最美好的经历,使他们有一种美妙的依恋感,那就有希望了。
“中国制造”怎样真正带来财富?
“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和优质工艺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畅销全球,但这种繁华和兴旺的背后却是更多的挑战。
要彻底摆脱纺织服装行业的超级“打工仔”形象,摘下为世界服装品牌劳碌奔忙的“保姆”的围裙,需先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制造”怎样为中国带来真正的财富?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观点,亚洲的经济飞速发展依靠的是汗水而非灵感。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现状来看,这种依靠汗水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更多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获得发展。
业内人士担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大,但增长方式仍以低档次数量扩张为主,自主品牌少,主要依赖价格竞争。
中国服装业的大而不强成为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在设计、流行趋势发布等服装业最前沿,西方潮流占主导地位,中国服装产业得了“整体失语症”;在品牌方面,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等一些国际大牌凭借强大优势牢牢占据了世界服装高端市场,获得高额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服装每年出口额可观,但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层面。另外,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及中国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优势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加工领域的优势日渐受到威胁。
“一个很早就能造出丝绸和瓷器的国家,为何至今没有驰名国际的时尚服装品牌?”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区荣誉代表杜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躺在中国商场“待价而沽”的许多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品牌闪亮在世界服装品牌的殿堂。
中国美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授叶红说,日、韩虽然没有像中国一样巨大的产业规模,但他们走自己的路,从面料研发就与西方不同,在设计上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也许这就是中国的服装业最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