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业界动态

谁将领军未来的中国女装市场?

来源:中国服装网 | 发布日期:2007-06-08

    7月,深圳,女装界又一次盛会。妩媚娇柔,五色缤纷;女装使女人倍添姿彩,女装为产业增添亮点。但是,美丽的事业也需要智慧的引导,以及深入的思考——女装业呼唤领军企业,领军者该有怎样的风采?女装业盼望走向国际,第一个在巴黎时装周舞台上亮相的“吉芬”会有怎样的机遇、将新写怎样的历史?女装业需要思考,多棱镜下的透视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悟呢?本期,我们编发了关于中国女装业现状与思考的一组文章,希望能给业界以启发。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女装企业能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笔者研究了香港、上海、北京和深圳的服装博览(交易)会。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基于看到中国名牌2006年评价目录中,除了复评的羊毛衫、羽绒服外,女装仍然没有作为一个行业进入评价范围。 

    这似乎说明,中国女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企业之间还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的战术阶段,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离军团式的战略发展尚有一段距离。虽然,目前行业人士提到中国女装时,也常把深圳、北京、上海视为三大基地,但这种划分更多属于地域意义的划分,其实饱含了指称的方便和对女装企业的尊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的女装品牌还不超过10家。虽然女装品牌化发展日趋成熟,品牌消费集中度逐渐提高,但也还不到20%.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5%的企业还非常有限。在各个展会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装的规模与热闹,每年都有一些品牌新势力面世。而且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女装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女装的规模其实还局限于地域上的集群化和产值上的整体强势;虽然也显露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规模毕竟是松散的结合,或者经常是话语者为了论述上的方便而人为的集合。笔者以为,中国女装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政、埋头竞争、整体缺乏凝聚力的阶段,还没有哪一家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这既是中国女装的悲哀,又是中国女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女装应该是产生“领袖”最讲究最多的地方,却没有想到要为自己的行业生产出领袖,这想来很有意思。而要想在中国女装业成长为领军人物,除了人的根本因素,以及产品要创造、品牌是创新外,对于下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未来哪家企业能率先解决,谁就可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第一 经济实力和企业规模需要进入行业前列。 

    所谓领军人物,并不是指企业单纯在经济指标等某一方面排第一或第二,而首先强调的是一个综合因素的整合,是实力与口碑、价值与风范的综合体现。但是,企业的经济实力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实力决定着企业其他行为的能力。一个企业与社会对话的最直接的工具,就是产品在行销中凝聚而成的品牌,从源头到终端,品牌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形象风范。具备大的经营规模,从而产生大额的经济能力,这一点,应该是行业共识。 

    在国内,一个企业经营的品牌一般三到五个就涵盖了几乎所有年龄的消费层,单品牌做强做大的瓶颈难于突破,因此,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到了极限的到来,规模与销售要实现新的突破,他们开始转向管理与创新。这个方向没有错,但是,改写一个品牌在行业的排名、直至刷新一个品牌在行业的记录,应该与企业引擎直接联系在一起。要提升经济实力和企业规模,品牌运营只是一个初级杠杆,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允许任何一个品牌再用十几年的时间去慢慢积累和壮大,要上规模发展,只有依靠资本市场或资本运作。资本和品牌互相驱动,是未来女装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构建多元专业化产业结构,资金链是其发展所需的血液。但“光有钱还不行”,尤其当其进入急剧扩张的时候,资金链越发显得重要。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土财主会成为一个政府首脑。民营企业获得大发展的局限缘于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突破产品经营的局限,努力循着市场、品牌、技术、生产、人才、资金、管理等全面国际化的路子,对生产力要素合理分布,实现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才能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 

    第二 品牌影响力应该位于行业第一。 

    领军人物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当人们谈论一个品牌而忽略其背后的企业时,这时可以认为品牌价值建立了;当人们把企业和品牌一同讨论时,可以认为品牌的影响力发生了;当品牌、企业和领导人三者被认为是品牌的不同层面时,品牌就有影响力了;当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某个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那么品牌就具备了行业领军的前提。品牌影响力来自于推广,这种推广包括品质、服务、传播、广告、促销、活动、庆典、终端推介、参展、展示等等,可以囊括企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推广的企业,即使赚再多的钱,会在业界有多大的感召力。一个除了有钱其他什么都缺少的企业家,能冀望他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吗? 

    第三 领导人由儒家的“中庸”向百家的“学者”转化。 

    由于中国女装企业的民营身份,一些企业诚然通过积累、具备了颇让人羡慕的资本实力,但传统观念使他们从当初的敢闯敢冲(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雏形)而成功之后就开始保守,财务不透明,甚至因为曾经有不规范运作而放不开手脚进一步发展。这与大的外部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作怪。一个商人转变为企业家后,可能还只放眼于自身;但一个企业家转变为学者之后,他放眼的是行业和世界。不仅如此,他还会像导师那样带出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个时候,企业的规则就不仅局限于企业本身了,还会通过种种方式渗透到行业其他组织机构,从而使企业具有行业领军者风范。 

  问题是,中国女装门槛低,进入者参差不齐,市场机制又还不能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种状况引起的是企业领导人容易把同行视为竞争和比较的对象,成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基础,看到的是战术上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很少考虑战略上如何去包容和忽略。从收集的资料来分析,没有几个品牌有真正长远的战略规划(即使有,也是仅作为应对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说辞)。也许,如果把最近德国研究出的那种可以把思想转化为文字的电脑配备给企业领导人的话,很可能每一个战略后面都附加着“赚钱”二字!虽然企业领导人可以否认有这样的想法。 

  想想自己,离企业家还有多远?离学者还有多远? 

  第四 要有引导行业发展的相关标准。 

  企业做大了,有了影响力,面临的新挑战就是规范和标准。中国女装目前还普遍使用原纺织工业部的一些行业标准,有些企业也参照了一些国际标准,这是规范的第一步,实现的是对企业的标准下行方式,是标准的执行。在这个层面上,企业间还处于相同的竞争层面。 

  但是,企业和行业的内在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为新的标准提供了存在的可能。相反,在新的标准还没有出台之前,恰恰正是企业发挥研发优势进行标准创新的机遇! 

  那么,女装的新标准在何处呢?比如,有没有创新的管理模式?有没有对东方时尚的整体把握?对三维的设计打版是停留在应用阶段还是处于开发阶段?有自主开发的面料吗?有适合中国女装和面科发展的环保标准吗?自动化工艺有标准吗?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等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规则和标准之中,有的标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而有的标准只有个性而已。就企业而言,标准大多目前还处于流程的阶段,标准的创新经常表现为流程的优化,结果个性多于共性,走的还是独自强大的路子。 

  女装要进一步发展,应该把标准置于良性竞争之中,在带动其他同类企业进步的同时,逼迫自己持续进步。有企业认为,我苦心研发的知识产权一旦成为了标准,无疑给自己增加了竞争对手。这只能说明,你开发的还不是标准,最多只能算为技术。标准是可以敞开的,要引用标准,还需要一些资质和条件,你的对手具备这些吗?当他具备的时候,你有没有新的标准出来。 

  第五 对同类企业的包容与亲和力。 

  在各个展会中,一道奇观是:各参展企业相互疏远与隔离,但企业间又相互以种种方式获取相关资料!企业是一道隐秘的风景,相互很少有沟通和了解。但是,每个企业获得初步成功,都有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经常是无以复制的。企业的这种军阀作为实际上是各占一个山头,相互敌视,这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并无过错,但对整个行业的气候却会造成影响,这种行业背景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每一个具体企业的整体提升。很难想象,一个联系松散的行业的未来会有多么光明;也难以想象,一个完全独立的哪怕销售位居第一的企业脱离了行业组织链条会遇不到任何风险,甚至是来自行业以内的风险! 

  我们说企业的包容,是指一个企业在把产品品质放到了后面、把赚钱也放到了后台的时候,在同类企业中具有的典范性。当企业不再把追逐利润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企业将完全面临一种内在的新经济组织原则,企业的资产结构也将逐渐发生重组,价值中心发生质的变化,企业这时候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对员工而言,企业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对行业而言,企业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社会组织单元。这样的企业结构,如果没有亲和力,也会逐步回到企业本身。 


  第六 即使目前处于区域市场地位,也要胸怀全球市场。 

  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在其他行业已经初现端倪:全球并购。这对于中国女装的意义在于:一是做好了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行为;二是多个产业的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胸怀全球市场,就具有了重要意义。亚洲金融风暴曾经影响过你的企业吗?中国加入WTO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三年前的SARS你面临怎样的恐慌?国外的反倾销可能会与你的企业发生怎样的关系?国际纺织原料的起伏影响你的成本吗?…… 

  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对一些企业进行分类划分,因为它经营的是一个国外的商标,遗憾的是这个商标并不是国外的一颗精子,而是在中国怀孕后跑到欧美时尚中心度了一两个月的假,然后回到中国发芽开花。很多企业,把这称之为国际化,或者视为与国际接轨。这确实是一种国际化的努力与尝试,问题是,这种尝试的初衷有点问题。行业内大家不言自明,因为大家都处于利润中心的阶段,能赢利才是首要问题。可能大众消费者现阶段还不很清楚这种假洋鬼子的身份,但现在即使是普通消费者已经对MADE IN CHINA不那么感冒了,而且顶级的消费群都很识货,这可能就是中国目前难得产生奢侈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巴黎百富勤公司认为:家庭资产超过30万元人民币、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属中产阶层。据该公司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降达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s2万元,而这1亿个中产家庭正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问问自己:在中国可以经营几个品牌,如果是全球市场呢? 

  第七 把女装做成文化产业。 

  女装是时装,时装是一个时尚行业,时尚创造美,因此,女装做成文化产业完全可能。时装、时尚,借用与时俱进的说法,不仅需要准确把握世俗的流行趋势,而且也需要紧跟上层的时代潮流。世界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尚,政治的时尚叫与时俱进,科学的时尚叫创新,这些时尚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积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时装作为一个产业,目前还单纯被作为商业行为在操作,但是,精明的人甚至连商业行为都称之为商业文化了。 

  时装作为文化产业,将不仅创造商业价值和美,而且会在生活中发生种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在几年之前,就有人总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意识和行为最早不是产生在时装行业,至少我了解到,中国时装还没有哪一家像印刷行业的雅昌那样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对于近一亿的主流时尚消费群体,竟然几乎所有的企业只想掏光她们的腰包,而没有任何一家想到为她们建一个哪怕小小的时尚博物馆;即使是那些专门的服装学院和专业服装机构,似乎也没有人愿意在展会和论坛之外,寻找除了服装本身还有什么会与生活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作为文化的时装,我们就此江郎才尽了吗?为什么唐装可以盛行将近一个世纪?为什么西服至今经久不衰?中国能不能形成自大唐以来世界新的时尚中心?我们的未来究竟还要不要跟风欧美甚至日韩?作为商业的时装和作为时尚的文化有没有最佳的结合点?这些最后可以简单归结为一个问题你想建树作为时装上层建筑的时尚文化吗? 

  第八 创新的管理成为效益引擎。 

  一个意欲领军行业的企业究竟是一个成熟企业还是一个上升企业?按照一般企业发展规律,成熟后面是衰退,而上升则还处于中小地位。其实,我觉得稳健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引用,它可以用来描述企业的管理。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