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纺织品从出口创汇迈向出口创牌

来源:商务部《中国经贸》2006年第6期 | 发布日期:2006-09-29

     低端产品:“狼来了”

  在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中国的中低端产品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并在一段时间里仍是中国纺织业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主打产品。因此,当前存在的潜在危机,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首先,广交会上订单转移,已露先兆。一体化后,一直处于贸易摩擦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本次第99届春季广交会上虽然保持了较好的业绩,成交额达2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但业内却冰火两重天:此次广交会一改往届“服装唱主角,面料唱配角”的传统格局,形成服装成交趋淡,高档面料成交异常活跃的局面。尤其在服装低端产品成交上出现大幅下降,其中T恤衫和羽绒服降幅最大,分别达70%和61.3%。羽绒服因销售季节因素下降可以理解,但有些商品特别是T恤衫,既是应季产品又是时髦商品,价格波动不大,成交却大幅下降。反观周边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同类商品的出口增长幅度都大大超过中国。商品成交下降受制于去年欧美对中国设限是一个原因,但订单被大量转移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部分配额产品,客户难寻。由于2005年贸易环境不明朗,许多欧美客户逐步将订单转移其他国家。虽然至2005年的后半年局势趋稳,但不少客户不愿意再将订单转回,其中关键因素就是纺织服装中的低档产品,其利润本来不高,而又增加了配额成本,客户自然不会付出比东南亚国家同类产品更多的价格,转而够买中国商品。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在从去年配额体制取消后尤为明显。

  第三,品牌缺失,仿冒严重。前一段时间被欧盟部分国家抵制的“中国制造”,2006年以来频繁在东南亚出口的纺织服装中被仿冒,而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却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无法“自豪”起来:由于被仿冒的商品绝大多数是低端产品,中国纺企长期回避的因品牌缺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的伤疤再次被揭开。由于“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全球,贴上“中国制造”标签,仿冒中国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自然是“捷径获利”的“生财之道”。同时,在南亚一些国家的现状也为此提供了巨大商机与可能:一是廉价劳动力,如印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普遍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少一半;二是原料成本也相对低廉;三是无力自创品牌。因此,仿冒“中国制造”的南亚诸国具有很多便利的侵权优势,在不长的时间里造成美国市场上这种处于低端产品价位的“仿冒品”大有泛滥之势。可以断言,如果任由此类事端无序发展,不仅这种“伪中国制造”更将逐步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严重侵蚀中国纺织品的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领先地位。

  “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自从2005年配额取消实行一体化后,在传统的欧美纺织服装市场上,中国自然是最大的赢家。然而,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中国周边国家的竞争对手出口增势迅猛,而且对中国纺织服装“看家护院”赖以生存的基础——中低端产品上频频下手,大有取而代之的味道,其原因何在?

  其一,人工高成本挤压利润空间。人工高成本时代的提早来临,让纺织企业措手不及。所谓“中国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的观点已经过时,中国不再是供给廉价劳动力的乐园。加之原料、能源等上涨因素,以及国际纺织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如何加强推进产业升级,保持中国目前在中低端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刻不容缓。

  其二,人民币升值更增压力。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调整之前多年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中国外经贸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法充分体现,虽有利于出口、而相对抑制进口等不平衡状况。因此,从2005年7月起人民币不断升值时,中国纺织企业特别是从事低档产品的企业,由于利润率较低,维持稳定的盈利出现较大困难,有些已处于惨淡经营的窘境局面。虽然国际进口商也清楚,汇率升值增大成本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大部分客户可以接受涨价,但也需要时间。而在此期间发生的直接出口成本,却只能由纺织生产企业自己承受。这对大多数的生产及出口低端产品的中国企业来讲,资金周转的余地并不大,而造成亏本生意以及各种风险却时时在增大。

  其三,无自主品牌,利润率低下是关键。中国纺织商品中的低端产品,品牌缺失是各方面屡受冲击与压力的核心所在。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长盛不衰,一是在这些领域里中国产品声誉比较好,二是中国给国际市场更多的印象是物美价廉,市场比较认可。然而,这种国际上对物美价廉的普遍认知,恰恰反映出品牌价值的缺失。由于其本身附加值低,单价低,即使被仿冒,被侵权,也很难让国外消费者十分在意。

  其四,“蛋糕”有限,此消彼长。由于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风起云涌,不仅大量订单转移,而且客观上造成了周边国家在纺织品低端产品上冲击中国优势地位。尤其是印度,不仅是一体化的最大赢家之一,还利用人力资源、原材料价格更低廉等优势,在劳动法改革以及多方面政策扶持下,大力推进纺织业快速发展,促进纺织业现代化。特别是这些国家还有比中国更大的一个优势——没有配额,发展的劲头自然很足。

  直面纺织:路在何方

  向创造转变

  当然,目前在纺织品低端产品上出现的问题,也许还不足以威胁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预则立,不预则废”。及时洞察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中国纺织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首先,纺织企业应对自身发展重新定位。目前,订单转移、客户流失、产品仿冒等问题主要以纺织品低端产品为主,中国纺织企业应根据整体技术创新实力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有利时机,坚定地把发展战略目标放在着重发展中高档产品上,转变产品结构,进行优势整合,在国际纺织产业链上由传统的“制造”向现代的“创造”方向转变。

  季节创造价值

  其次,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挽回损失。针对短期内客户的流失,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主要销往北半球的欧美市场,下半年应利用企业在加工秋冬装上具有东南亚竞争者所缺乏的优势,借中美、中欧协议所呈现的明朗态势,充分提高配额的使用率,积极抢抓秋冬季订单。既可以挽回老客户,又因秋冬装的货值和利润率远高于春夏装,尽可能争取挽回春季订单转移造成的损失。

  聚焦服务竞争

  第三,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向产业升级要效益。一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在比拼高新技术设备的同时,更要比拼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二是及时把握市场潮流,充分吸纳欧美市场的流行元素,使自主创新的产品具有持续引领市场的能力;三是在国际纺织产业链上增大服务内容,加大竞争筹码,以适应当今欧美市场从拼产品到拼服务的最新竞争方式。

  迈向品牌经营

  最后,要努力打造中国纺织品的品牌形象。品牌就是质量,名牌才是市场。只有在生产、销售、物流、研发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加大创新力度,使中国纺织品的品牌形象呈现出更具人性化特征,与品牌共生,与客户共享,真正从出口创汇迈向出口创牌,打造中国纺织品的名牌市场。这才是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