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曼德尔森:欧盟一定要有迎接中国经济复兴的自信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 发布日期:2006-06-19

      “人们常说,19世纪是属于大英帝国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或者苏联的。那么,21世纪则是属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6月8日上午,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用这句话做开场白。

      曼德尔森,这位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掌门人,走入中国媒体和大众的视线始于去年中欧之间的“纺织品大战”,以及他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巅峰对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对外贸易政策的舵手,曼德尔森平衡着25个主权国家,使它们的贸易政策能高度一体化,他也因此被称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而对于中国而言,他又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政策的代言人,其言行也备受中国人的关注。

      从其个人阅历看,曼德尔森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新闻人物,从英国内阁大臣,到欧盟经贸高官,这位出身名门的英国上流绅士一直都处于风头浪尖。

      舆论对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褒贬不一:他不同于一般英国人的拘谨和一板一眼,从来不吝言辞,且经常语出惊人;他一向不拘小节,花边新闻不断;政治生涯几经风险,但始终屹立不倒。

      曼德尔森此次应中国商务部的邀请来华,从6月5日~9日,对广州、北京和上海三地进行了考察和访问,并与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等有关官员进行了会谈和磋商,签订了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相关协议。

      此次来华,是曼德尔森个人第五次、担任欧盟贸易委员以来的第三次访华。与前两次一样,曼德尔森也都选择在大学进行演讲:2005年2月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年6月他选择的是中央党校。

      苛责中国市场的开放度

      曼德尔森此次在人大发表演讲的题目是:“充满机遇的世界—中国及国际贸易的未来”。演讲中,曼氏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态度强硬、咄咄逼人。

      “欧盟一定要有迎接中国经济复兴的自信。”曼德尔森首先谈了欧洲对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认识,“欧盟和中国建立经济上的友好关系会使整个世界都受益,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而且双方要承担同等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他特别提到了中国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但他最终落脚点还是放在了希望中国更大范围和更快地开放市场,使欧洲的企业和资本能够自由进入。

      “中国的大门敞开得越大,欧洲才能更加正确认识中欧之间的关系。世界也会因此看到,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一个遵守规则的大国。”曼德尔森说。

      他认为在新的国际秩序中,中国将担负起领导者的重任。他首先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对一些“现状” 他也表示了不满。

      “中国没有开放政府采购程序,另外在外国投资、银行金融领域的开放还不够,在金融、电信和房地产等服务领域,”他认为,“中国对WTO的承诺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真正的商业机会”,“中国还存在很多非关税壁垒”。

      “曼德尔森的说法是根本没有道理,而且不顾事实的。”6月14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对曼氏的言论进行了驳斥。

      “世贸组织不仅审议通过了中国的贸易政策,而且得出的结论是相当积极的。事实也证明,中国的进口和外资的进入都是大幅增长的。而且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也都是按照对WTO承诺的时间表在一步步进行,他这样讲是很不负责任的。”李雨时评价说。

      “实际上,中国的市场开放度比很多国家都要大,比日本、韩国都要大。”李雨时认为曼氏在华的部分言论,其最终的本质目的是要求中国彻底开放市场。

      除了发表言论,争取舆论外,曼德尔森此行更多的是在为双方达成新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做铺垫。曼德尔森的随行人员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肯定了这一点。

      曼德尔森在演讲中透露,他将于今年秋天向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政府提交一份,关于接下来五年,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的计划书。

      《中国经济周刊》从欧盟驻华大使馆了解到,中国和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是在1985年签署的,已经无法与目前中欧双边经贸现状相符。使馆方面还称一个月后,曼德尔森将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主持一场研讨会,就中欧各领域的贸易投资问题向欧方商界征求意见。

      声称“中国还不符合市场地位标准”

      实际上,曼德尔森还没担任欧盟贸易委员时,就对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出了不同见解,并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但利于中国,也利于世界,他建议人们多多认识中国,并要成为“中国问题专家”。

      此次在人大的演讲,曼德尔森一露面,就对大学生们表示了亲切和友好,如让所有后面站着的学生,都可以坐到讲台旁边;而且也非常配合媒体的拍照,“我是全世界摄影记者的朋友。”

      曼德尔森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着装考究、一丝不苟。演讲时,用一口极其标准的伦敦音,十分从容老练,并且表情丰富。

      但是,这并没有使他逃过大学生们的尖锐问题,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美欧三者关系等敏感问题,一个都没少。有学生问:“您说中国不应该期待在短期内获得欧盟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是不是因为害怕与中国竞争?”

      他的回答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而且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中国还不符合满足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要求。”

      曼德尔森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管理的影响,很多信息也因此而扭曲,比如在定价、税收、会计制度准则等方面,但是这些都是判断是否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标准。

      “只有符合了这些标准,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才会被认定。” 曼德尔森说。

      “目前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统一标准,美国的五条也好,欧盟的六条也好,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是强加给中国的。”李雨时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李雨时认为,欧盟借此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施压的目的和美国一样,都是为了推动中国更大、更快地开放市场。

      知名的“新闻人物”

      “曼德尔森有很好的口才,他的辩论比演讲更精彩。”一位在现场听演讲的英国留学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曼德尔森应该算是英国最受媒体和大众关注的官员之一了。”“不过,他并不喜欢媒体,因为媒体给他带来太多麻烦了。”

      无论是在英国政坛,还是现在在欧盟委员会任职,曼德尔森一直都是爆炸性新闻的制造者,似乎从未离开过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

      这不仅因为曼德尔森政治生涯一波三折,屡经宦海沉浮,但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始终未改。“他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这是大多媒体对他的评价用语,而媒体关于他的新闻更是不断。

      1998年12月,曼德尔森就任贸工大臣仅半年,英国《卫报》披露,他两年前在诺丁山购买一处豪华房产时,私下向下议院工党议员、百万富翁杰弗里·鲁滨逊借款37万3千欧元,但鲁滨逊没有向他收取任何利息。

      众多媒体纷纷跟进,并怀疑无息贷款背后可能存在某种交易,曼德尔森为保全内阁名声,而无奈被迫辞职。但后来的调查证明,曼德尔森是被“冤枉”的。

      1999年10月,布莱尔又任命他为北爱尔兰事务的大臣,但2001年1月,曼德尔森又被指控,说其打电话给内政大臣迈克·奥布赖恩,替一名印度亿万富翁疏通关系,申请英国护照,因为这名大亨的家族企业正是曼德尔森主管下“千年穹顶”工程主要赞助商。

      于是,曼德尔森又“委屈”地再度辞职,但坚称自己没做错任何事情。后来经过英国独立调查团调查证明,他确实没有不当行为。

      曼德尔森因其着装品味不俗,而成为公认的时尚人士。他的私生活也经常被媒体用来炒作,先是曾经的恋人出来公开与曼德尔森的恋爱史,后来,曼德尔森又被传言是同性恋。

      曾经任职于BBC的曼德尔森非常懂得关注和利用媒体,这对其政治活动帮助极大。但这似乎也是“双刃剑”,媒体不断地给曼氏制造麻烦。

      曼德尔森曾是布莱尔竞选的“高级幕僚”(spin doctor),后来也帮布莱尔化解了多次危机。也正因为此,两人密切的私人关系,经常遭到舆论的批评,因此,国外媒体称,布莱尔虽有意召曼德尔森重回英国内阁,但无奈阻力太大。

      2004年11月,布莱尔采取了折衷的方式,力挺曼德尔森成为欧盟贸易委员。最初媒体称这一安排为“流放”或者是个“安慰奖”。

      但曼德尔森让这一切有了改变。上任伊始,曼德尔森就解决了欧盟和美国之间关于“政府资助制造飞机”的矛盾,避免了世贸组织历史上最大官司的发生。

      “波音飞机事件”为曼德尔森赢得了普遍的掌声,使其名声大噪,而且还使其成为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e Manuel Durao Barroso)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曼德尔森目前的主要角色虽然是欧盟高官,但外界普遍认为其政治抱负还是在英国国内。

      “英国是我的家,我具有英国人的本能和视野,但是我将他们带来为欧盟工作。”曼德尔森曾说过,“我绝对不会背弃英国,也不会停止成为一个政治动物。我会一直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工作,并且我也希望是这样,未来也会证明一切的。”

      曼氏语录

      “我是一个斗士,不是一个懦夫。”

      I am a fighter, not a quitter.

      曼德尔森仕途坎坷,两次遭难后又重新崛起,曼德尔森出此言感慨良多。

      “一个富裕的中国和印度,并不意味着一个贫穷的欧洲或者美国。”

      A wealthy China and India do not mean a poor Europe and US.

      2006年6月,访华的前几天,曼德尔森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为了更开放、更有规则的贸易工作,因为这会使所有人受益。”

      Towards a more open rules-based trade, for the benefit of all.

      2004年10月4日,曼德尔森就职欧盟贸易委员时这样概括自己的目标。

      “国内媒体从未给你带来过帮助。”

      The national media will never do you any favours.

      深受媒体之苦的曼德尔森对竞选中的布莱尔如是说。

      “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Without throwing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

      针对中国的纺织品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反对意见,负责协调欧盟25国贸易关系的曼德尔森,如此形容自己的处理原则。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