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举足轻重的日本市场
据行业2005年底统计数据显示,纺织行业出口市场首位是美国、其次为日本。在2005年逾千亿美元的出口创汇中,对日本出口金额为166.32亿美元,同比增长6.05%。
在来自美欧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不断产生摩擦的形势下,日本仍然始终保持对中国纺织品的较高需求,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对日本纺织品市场需求充分了解分析,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静,避免在中日纺织品贸易问题上重蹈摩擦覆辙。
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强劲
在东京街头随处可见产于中国的纺织品。从高档西服、妇女时装到床上用品、衬衣、内衣以及袜帽等,几乎任何纺织品品种中都有中国产品。
日本纺织品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名列世界第三。由于日本纺织服装业已经将大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国内的生产能力较小,而且生产成本很高,所以日本消费市场严重依赖进口。据了解,日本纺织品所需天然原材料的80%、服装等成品的50%依赖从国外进口。
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日本男装制造商现在希望把中国作为其精纺西装衣料的主要来源地,仅2005年上半年,日本服装商从中国购买了5800万平方米的精纺毛料,比上年同期增长58.6%。
目前在日本的服装市场上,已经形成“中国人做,日本人穿”的局面。我国服装占日进口份额从1993年的62.1%增长到2005年的95%,10年增长近30个百分点。但近年来我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本大型百货店伊势丹认为,布、丝质面料,特别是西装、大衣等制造水平较低,加之附属品质量较差是成衣档次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日本最大超市之一的大荣认为,我企业过分倚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面料水平,非针织领域新面料的推出速度较慢。据日本纺织品进口协会分析,由于近年日本服装市场需求不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成衣缝制行业对华投资、加工返销可能暂告一段落,日本纺织服装行业对华投资将进入“废旧建新”的调整期,以往态度谨慎的染色等行业可能加入投资队伍。以往熨烫等服装后整理工序一般要在进口到日本后完成,现在日商为降低成本、加快上市周期,开始要求在我国内完成直到最终包装的所有工序,以便在抵达日本后直接上市销售。
追求品牌、价值仍是日本服装消费市场今后的潮流。近年日本市场高档与低价商品并存,服装消费“两极分化”加剧。由于消费者实质经济能力并未下降,对于符合喜好的品牌产品,即使价格高昂也愿购买。我服装产品已逐步从“质次价廉”进入“物美价廉”阶段,但缺乏品牌这一“软肋”,成为深度开拓市场的严重障碍。
另据调查,日本消费者购买进口服装主要渠道是百货店(36.5%)和专卖店(33.9%)。而目前我主要销售渠道仍为超市,如大荣进口服装中我占90%,而在伊势丹等高档百货店份额仅占约10%。
日本市场流行周期大大缩短,变化迅速,只有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产品才能适应其要求。时尚性较强的产品大都只有很短的销售期,超过期限,商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日本进口商对质量、交货期要求十分严格。企业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如期、足量交货,保证产品质量,是与东南亚其它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日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由于日本国内高昂的生产成本,加上劳动力工资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日本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注重实施海外战略。
目前日本中小型成衣厂商纷纷进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设厂,日本著名的峻阜地区成衣厂几乎都先后将其国内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中国的上海、江苏南通以及苏州等地,中低档面料在中国采购,高档面料及辅料则采取来料加工复出口的方式进行,在当地雇用的员工已达2万人。许多日本大型服装生产企业都计划进一步扩大海外生产线,实行从生产到零售的一条龙经营方式,避开日本国内复杂的流通环节,自行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成本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行业的水平,并且纺织服装行业的基础条件比较好,日本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生存的需要,将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
日本近年对中国纺织业投资开始大幅增长,日本纺织服装企业的对华投资开始转向在中国建立加工厂及销售点。2005年9月,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在上海闵行紫竹科学园区成立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同时对财通总公司用于纤维研究的科研设备加以扩充,使东丽公司在上海、南通两地进行科研设施的建设费用达到1.2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纺织外企在中国设立的规模最大的科研公司;日本TAKEDALACE公司已经在浙江宁波设立宁波武田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拉舍尔编织机,主要生产拉舍尔经编蕾丝,宁波武田是日本TAKEDALACE公司的第5个海外生产基地;2005年,日本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企业Toyobo在中国浙江嘉兴地区建立针织类运动服装生产基地,计划于2006年1月开始生产,年产量约为30万件,产品销售市场包括中国本地及出口;世界领先的合成革生产商—日本可乐丽有限公司与中国浙江合新工业有限公司创建合资企业,生产并营销人造革。该公司拟在浙江嘉兴市亚太工业区建造工厂,每年将生产400 万平方米的合成革。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日本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投资的重点地区。例如,Nisshinbo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从事衬衣面料生产;另一家日本主要的牛仔布生产企业Kurabo工业有限公司也已在珠海建立了生产基地;富士纺在中国山东设立后整理基地;日本著名的伊藤忠贸易商社也已与中国宁波杉杉服装公司合作,共同设立了合资企业Renoma(宁波)服装公司,投资额为150万美元,主要业务是在中国市场经营法国时装品牌RomaParis所属全部系列产品,合资企业的经营范围将逐步扩大,并且将该品牌的特许生产转向中国。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日本毛织将在中国增加羊毛纺线、织布生产能力,计划在2007年前将在华销售额提高到30亿日元左右。其在江苏江阴的合资公司江阴日毛纺织将投资近5亿日元,将纺线设备由19,000锭增加到26,000锭,生产能力将由年3000吨增长至年4000吨,同时还将添置印染设备。其在青岛的合资公司青岛日毛织物将在2006年11月前投资2~3亿日元,购置织机等设备,主要面向当地日资纺织企业,提供男女服饰布料;日毛已在中国建立了从纺线到编织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今后计划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种类,扩大在华销售额,在日本已经渐显饱和的衣物用纺织领域扩大在华事业规模。
《应对中国纺织品特别措施》
为了防止贸易规则变化对本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日本政府已经专门制订了《应对中国纺织品特别措施》,以防范中国纺织品对日无序出口。
这一措施规定,中国纺织品以最近1年对日出口的数量为基数,其增长幅度不能超过7.5%,毛制品不能超过6%。一旦中国产纤维纺织品对日出口剧增,扰乱或可能扰乱日本纺织品市场,日方将对中国产纺织品实施进口数量限制。
据了解,日本启动《应对中国纺织品特别措施》的程序如下:日本纺织业如果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对日本造成不利影响,可要求经济产业大臣进行调查。经济产业大臣在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进行调查的决定。调查期限为4个月,调查必须提出是否有必要启动特别措施的意见。如果有证据证明有必要启动特别措施,日方将同中方进行磋商,要求中方自主限制出口。如果与中方磋商成功,则由中方自行采取措施;如果协商不成,日本则实施特别保护措施。
如何有序、高质量地发展对日纺织品出口,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在日本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培养中国自己的纺织品品牌,提高附加值,改变在日本市场上缺乏中国著名纺织品品牌的现象。另一方面,近年应避免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竞相压价而导致同日本纺织品行业发生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