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新闻

东华大学科研硕果助力节能减排

来源: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2007-09-11
    近年来,东华大学始终把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来抓,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先后攻克了高品质天然纤维织物的无甲醛免烫整理、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纺织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微胶囊化分散染料清洁染色、生态毛织物清洁生产、针织废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研发、纺织品等离子体加工、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紫外激光和准分子紫外线织物表面技术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加速各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纺织业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品质天然纤维织物的无甲醛免烫整理一直是困扰纺织行业的技术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周翔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致力于该项研究。2003年,由她领衔的科研小组与丹东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符合生态加工特征的新型免烫整理剂。该项目吸纳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优点,但在合成方法上采用水相聚合的新技术,避免了国际上采用的溶剂法多相聚合的方法存在的分离和溶剂回收等问题,所研制的产品在纺织品上的整理效果与传统的含甲醛整理剂相当,从根本上解决了天然纤维与纤维制品免烫整理中存在的甲醛危害问题。
                
    超临界CO2流体染色是上世纪90年代由欧洲发明的无水染色新技术,但国外对该项技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一些关键技术及零部件的转让价格十分昂贵。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华大学成立了攻关小组对该项技术进行研发。经过数年努力,攻关小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分别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超临界CO2流体染色小样机、第一台超临界CO2流体分散染料溶解度测定装置和第一台25L生产型染色中样机。近年来,攻关小组又在自行研制的染色装置上完成了分散染料对涤纶纤维、聚乳酸纤维的染色机理、染色工艺等基础理论和应用工艺试验的研究。目前学校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正在开展超临界CO2流体生产型中样试验和超临界CO2流体对天然纤维的染色研究。超临界CO2流体染色作为一种前瞻性无水染色技术,对减少印染行业耗水量和污物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将起到突破性作用。
                
    纺织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是多年来国内外同行一直关注的热门课题。东华大学组织了相关科研人员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开发了污染流体的亚滤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设备、阴离子染料废水脱色、大通量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其设备、一种污染流体的处理方法及其设备、废水的陶瓷膜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设备等10项专利技术,并将上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集成,把物化预处理、多孔陶粒过滤、曝气生物滤池、陶瓷膜、复合纤维等技术,按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不同废水、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开发出通量大、反洗周期长、能耗低、适用于废水深度处理的系统处理技术。该项目荣获了200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在山东鲁泰集团、江阴海澜集团、宁波海达印染有限公司等20余家纺织印染企业得到应用,实现了中水回用及多种资源回收的目标。
                
    我国涤纶纤维年产量约1300万吨,其中近一半需进行染色加工处理,而染色加工是耗水多、耗能高、排放污染物多的加工环节。由东华大学开发的微胶囊化分散染料清洁染色技术是一种原创型技术,该技术可免去现有染色过程中的染色后水洗还原清洗等环节,染色过程无需使用助剂。采用该技术后,每吨涤纶织物染色仅消耗35吨水和860千克标准煤,可大大减少涤纶染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可降低加工成本。目前该项目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2项已受理。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印染工业协会及国家环保总局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并于2006年获得了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