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2008年上半年纺织形势述评及下半年展望

来源:中国第一纺织网 | 发布日期:2008-07-25

    一年过半,各种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纺织业正在过难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国际环境的不景气,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恰似一张勒住纺织企业咽喉的网,越来越紧……当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现实:经济和行业深层次矛盾已经无法回避。  

    最艰难的日子 

    上篇:2008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

  在历史的长河中,刚刚过去的这半年多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具体到很多纺织业者,则可能是他们一生难以忘怀的“最困难的日子”。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金融机构的紧缩政策、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及能源价格飙升以及次贷危机下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相互交错、集中爆发,压得整个纺织行业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对许多中小纺织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这个直接关系到2000万人口生计的大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摆脱危机成了每个纺织企业绕不过去的难题。

  1、行业产值及投资状况

  行业产值  今年以来,纺织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呈现快速下滑势头。1-5月,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065.53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6.68%,较2007年全年水平减少5.26%,行业总产值增速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与之同时,纺织各主要大类产品的生产增长也明显放缓。前5月纱产量834万吨,布产量217亿米,化纤产量1004万吨,服装产量77亿件,分别增长11.6%、7.6%、7.4%及6.9%,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9.02、4.62、10.51及7.63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自去年6月份开始,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就一直低于全国工业水平,今年以来这种背离现象更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工企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为16.3%,同比回落了1.8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进一步查看各细分子行业,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8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织三大子行业赫然其列。其中,纺织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12.6%,服装、鞋、帽制造业累计增长速度13.2%,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增长速度为8.8%,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了4.40、3.90及10.0个百分点。

    投资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264.20亿元,增速保持25.6%高位,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增速只有15.7%,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显示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控下,真实投资增速趋于明显放缓。比较而言,纺织全行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额减速更加明显。前5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17.0亿元,同比仅增长16.82%,比去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较2007年全年水平(25.74%)变化了-8.92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纺织业、服装鞋帽和化纤分别完成投资额528.33亿元、286.58亿元和9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24.7%和28.6%,除化纤业略高于去年同期1.8个在昐点外,纺织业、服装业增幅较07年分别降低8.8个百分点、12.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纺织投资出现“急刹车”式的回落,除了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偏紧影响外,与整个纺织行业盈利预期下降,多数企业对于后续投资信心明显缺乏,企业关停或转型现象增多等因素有密切关联。从调查来看,1-5月纺织新开工项目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纺机设备订货及实现进口增速均明显下降,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暂时选择了观望而减停了新上项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化纤子行业的强周期性特征再次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中一览无遗。在今年前5个月中,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高达到29.5%,最低为-31%,波动幅度高达60.5个百分点。


 

    从投资布局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纺织行业投资的重点。1-5月,东部地区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22.86亿元,同比增长8.0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05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67.92%,所占比重下降了5.49个百分点;其中,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就达到48.41%。中部地区投资总额为226.57亿元,同比增长42.53%,增速略有回落7.78个百分点,但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上升4.46个百分点至24.71%;西部地区投资总额为67.57亿元,同比增长35.75%,占投资总额的7.37%。近几年,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制约的加剧及中西部地区国家产业调整措施的逐步落实,东部企业向近邻的产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即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代表了产业升级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据显示,1-5月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49个百分点,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川等热点地区完成投资额均已超过或接近50亿元,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省份。持续投资的效果在产量方面已陆续显现出来,比如,今年以来东部地区服装生产开始明显收缩,前5月产量增长仅为6.57%;而中部地区产量同比则大幅提高了26.40%。进一步从对我国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角度比较,2008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2%,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拉动分别占5.94%、8.61%、2.27%,中部对纺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首次超过东部,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纺织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2、国内外消费市场表现

  国内消费 上半年,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增长,行业内企业内销比重也继续增加,同时,内销市场升级、市场细分、商业创新对行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1-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01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额同比增长24.9%,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出3.8%,但增速较上年同期略微下降了0.33%。这一趋势也两样体现在消费和结构的变化上,例如,今年1-5月服装鞋帽零售增速分别较同期纺织出口、纺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了11.21个百分点、8.08个百分点。在出口受到外需放缓,投资受到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内销仍能持续数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三架马车”中唯一“健康”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纺织经济“硬着陆”能量的释放,显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正日趋突出,也预示着内需已经取代出口与投资,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内销比重的进一步提升。前5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33.37亿元,其中,内销产值为9542.3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6.48%,高于去年同期1.23个百分点。当然,这与出口市场利润日趋微薄,纺织行业出现一股外转内、做自主品牌的热潮密切相关。应该说,这种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并不代表内销市场就能规避竞争的残酷性一面。

  虽然国内纺织市场和消费都在持续增长,但是消费结构却在发生显著变化,国内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份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8.4和98.5,虽较年初略有回升,但上升乏力说明衣着类产品整体销售价格仍在不断走低。可以看出,我国服装类商品在国内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表现低迷,根本原因依然来自内销市场的结构性供过于求,特别是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品牌企业利用产品结构调整策略逐渐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以赢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代表高端市场的这部分产品涨价显然更为主动。来自中华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几个月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销售额、销售数量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销售价格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10%左右,显示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能力的提高正在带动服装消费升级。这一点从服装上市公司赢利表现上比较同样可以明显看出,比如,2008年一季度雅戈尔、七匹狼等内销型品牌服装类上市公司表现得十分抢眼,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能达到29.23%、10.84%,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处于最高水平。

  出口市场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持续下降。今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643.28亿美元,增长13.69%,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62个百分点。尽管表面上看出口总额仍保持增长,但同去年相比,人民币已经升值近10%。因此,如果把出口额换算为人民币计算,则最终的“实际”增长率将大为缩水,再扣除通胀因素的话,出口实际增长率很可能为零或负数。其实,从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的增速变化情况已可以窥知一二,比如,1-5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2909亿元,仅增长8.7%,同比回落7.0个百分点。或许,这正是出口看似平稳增长与众多企业备感压力形成巨大反差的症结所在。应该说,造成出口增速回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外需增速减缓与国内成本的急剧上升,给出口企业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波动明显增大,与人民币升值不无关联。前6个月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6.5%,而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也仅为6.9%。纺织行业90%以上的对外贸易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步伐明显加快,这一方面意味着纺织服装等出口行业将面临并承受更大的风险与压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纺织出口名义增长速度可比性在降低。因此,笔者在剔除汇率变化因素后,对1-5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上图所示。显而易见,2007年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出口一个十分明显的“拐点”,前5月我国纺织出口的真实增长速度仅为4.22%,远远低于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名义增幅,出口减缓对行业的实际冲击同样要远比预期更加严峻。
  出口价格和数量方面,1-5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平均价格同比增长5.86%。其中,纺织品价格同比提高2.33%,服装价格同比提高8.36%。由价格和金额同比进行推算,出口数量同比增幅为7.4%,增速低于2007年3.34个百分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前5月我国服装出口在价格提升8.36%的情况下,数量却首度出现-1.23%的负增长现象。体现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方面在逐步由量多价低的出口方式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但另一方面出口价格提高的背后也确实付出了一大批订单流失的代价。
  上半年纺织出口出现衰退的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美国、香港等传统市场回落明显。因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从2007年8月至今,美国消费信心指数累计下降约41%。消费者纷纷捂紧钱包,逼得不少贸易商不得不减少进口,致使中国对美出口持续下滑。今年1至5月我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82.26亿美元,同比仅微增0.01%,其中对美服装出口总额下降6.71%,出口数量更是大幅下降了14.90%。而经香港转口美国等地纺织品贸易同样遭受重创,1至5月份对香港出口总额为77.60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11.77%。由于香港是广东最大的纺织出口市场,受之拖累,广东纺织出口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现象。

  3、企业经营和生存状况

  行业运营形势恶化 今年以来,中国纺织业进入了近十年来一个最为困难的“生死期”。而逼迫众多纺织企业走上绝路的正是激增的生产成本,劳动力升值、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取消加上贷款利率上调,对于靠低成本、低市价、低利润生存的纺织业,道道都是必杀令。已被反复证实的一个数据是,全国至少已有约20%的纺企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4万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2/3的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了极限。举例来说,在全国纺织业生存艰难时期,以棉纺、纱纺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陕西17家国有棉纺织企业除一户外全部亏损。而来自河北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北纺织企业亏损额增长60%,多数小型纺织企业“接单”量下降50%多,有的企业甚至一季度出现“零订单”。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纺织企业处于“零利润”、“半亏损”状态,中小纺织企业则进入“死亡期”。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8亿元,同比增长9.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3.5%,已经处于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分子行业来看,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5个百分点;服装业实现利润124亿元,增长13.9%,增速回落15.5个百分点;化纤行业实现利润37.5亿元,负增长速度由今年前两月的-0.20%进一步扩大至-26.8%,亏损情况尤其严重。纺织机械行业利润总额下降22.9%,利润情况同样恶化,下游纺织企业对纺织设备的需求疲软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高涨是纺机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从各项主要盈利指标来看,1-5月纺织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43%,比2007年下降了0.54%,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谷;销售毛利率达10.65%,比2007年下降了0.51%。

  纺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回落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纺织经济运行已经进入了高成本减缓利润增长的阶段。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今年1至5月份累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6%)、通货膨胀高企与新劳动合同法共同推动劳动用工成本上升、从紧货币政策使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并相对紧缺、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加速升值造成汇兑损失增加,如此等等均成为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出口困难、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纺织行业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整体利润低的可怜,绝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不堪重负、力不从心,濒临集体崩溃的危险境地。

  企业盈利两极分化加剧 在纺织企业优胜劣汰情况加剧的同时,全行业盈利能力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45945户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在1-5月实现的418亿元利润总额中的90%是由占行业不到2成的企业所取得的。另一方面,占22.85%的企业亏损共计99.58亿元,亏损面较2007年提高了5.88%,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同比增加了42.54%,另外约50-60%的企业则基本处于亏损边缘。其实,如果从纺织全行业近40万家企业(包括规模以上企业与大量规模以下企业)这一更广的角度来看,行业形势还要更加严峻许多。比如,纺织企业结构一般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式分布。处于高端的骨干企业仅有约1万多家企业,是拉动行业利润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中间的约2~3万家企业利润大多微薄,基本处于零利润状态,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而最下层的约36万家企业,在全行业所占比重超过90%,其从业人数占全行业的近50%,约1000万人左右,销售产值和出口金额分别占全行业的30%和48%,是行业中小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企业关停或倒闭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中小纺企原本就“本小利微”,去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加上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多重因素作用下,相当数量的中小纺织企业经营已经陷入绝境,而其受到的最致命冲击就来源于出口受阻。据第一纺织网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占相当大比重,对外依存度高达55%左右。而从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出口增长情况看,增速仅为0.95%,远低于规模以上企业8.7%的增长水平。较2007年18.15%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了17.2个百分点。

  在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物价高涨、汇率上扬、出口回落的大环境下,中国纺织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增长明显乏力,出现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日子则显得更为艰难,生存前景更为堪忧。因此,政府在推进纺织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适度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想办法帮助他们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毕竟,“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之本”,如果我国纺织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出了问题,就会动摇“行业之本”,而扶持中小企业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行业这个大局。 

高成本时代到来
 中篇:纺织行业宏观形势变化的原因

  我们知道,这些年拉动纺织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一个是出口,第二是投资,第三是消费。虽然自去年开始,消费首次超越出口,成为“三驾马车”中最活跃的一个因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行业调整“硬着陆”的冲击力。但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各方面成本持续上升,贷款收紧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等诸多矛盾的集中爆发,出口、投资及消费增长全部出现不同程度回落,预示着行业景气的高位回落已成必然。

  导致纺织行业出现困难的因素可以简单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二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外部市场需求的减弱;四是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但究其核心,还是在于各方因素导致行业成本大幅上升,由于多数纺织产品已经面临供应过剩,成本价格难于向下传导,整个行业盈利能力下滑,竞争优势削弱。在过去的数年中,廉价劳动力、低资源价格造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但是,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下,我国中度通胀时期已经到来。这种发展方式,在不断攀升的成本“倒逼”下,已是步履维艰。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而言,成本上涨已是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企业只能别无选择地尽早适应并消化这一改变,并需要继续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因为这一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1、成本增长与利润压缩

  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涨  在纺织企业的成本中,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约为60%-70%,人工成本约占10%-15%。在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上涨和国际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原材料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以来上涨趋势明显,2008年更是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8.1%,同期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涨7.40%,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则上涨了10.6%。国际上,今年国际原油价格累计涨幅已近50%,更使国内化纤行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人力成本这几年的上涨幅度每年也在15%-20%。据有关部门近期的抽样调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环保等叠加到一起已经令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了20-30%左右,显然这对一个平均利润率仅在3%-4%间的纺织行业来说压力无疑十分巨大,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临界点。虽然今年以来大部分纺织企业均上调了产品价格,但是多数是属于被动提价,成本上升不能够完全被消化。前5月,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首次出现主营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现象,显示整个行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虽然整个行业毛利率下降幅度并不明显,主要还是受非主业收益的影响。
  
    在通胀的背景下不同企业的传导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看到07年到08年纺织企业的特征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传导能力强的更强了,传导能力弱的更弱了,利润差距在加大,传导跟利润之间是呈现明显的正比关系的。从纺织全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过剩生产力的出现使得企业愈发难以将成本压力转移。为更好地以说明企业的成本之“痛”,下面就以无锡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企业来测算一笔 “亏损”账:今年春节后该企业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20%。能源成本上升,致使电费上涨2分半/度,煤价从去年11月的每吨630元上涨到950元。用石化原料生产的化纤面料、各种服装辅料、国际国内运价都上涨20%左右。粗略估算,这三项涨价就增加企业成本500多万元。压力让这家曾经殷实的盈利企业成了新的亏损企业。还有一个事例也可以清楚反映成本增加对于行业的影响程度。我们已经知道,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平均涨幅4.7%)。2007年全国4.4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产值约3.36万亿元,相应电耗总量约在1500亿度左右。仅此次电价上调,纺织行业一年就将增加用电负担约37.5亿元,这一支出约占到2007年行业利润总额的3.2%。总体看,由于始终难以消化的人工、生产成本,再加上日益严格的环境监管,纺织企业“活下去”并不轻松,“得过且过”的企业不断增多。

  人民币持续升值  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份调整开始,注定是个“此升绵绵无绝期”的行情。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1/4,贸易顺差则占60%左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品服装行业无疑是被“内定”的最大牺牲品。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影响有两个,一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加剧了企业出口压力。由于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弱,所以汇兑损失的上升很难通过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来进行转嫁。从而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产品产生大量积压,内销市场也被挤得喘不上气。虽然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使得中国商品在欧洲价格更为低廉。但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由于90%以上出口都以美元结算,这方面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它们面临的困境。二是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给纺企带来的汇率风险。大多企业采用合同生产,一个出口订单的完成周期往往在3个月以上,由于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对美元在未来的升值幅度以及升值时间都不能很好的预期,导致不少接了订单的工厂,会忽然发现自己按照当时汇率计算出的利润,竟然被人民币升值蒸发得一干二净,甚至于亏本。这直接致使很多企业对美元订单极其谨慎,不敢与外商签长期供货合同。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越来越快,06年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35%,而在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则达到6.2%。08前6个月,人民币升值幅度又达6.5%。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近20%。据行业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将导致行业整体效益减少约72亿元人民币。再以无锡某出口型纺企为例,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累计达20%左右,这家企业凭借出口免验和品牌优势得以在与外商谈判时适度提价,消化了8%,但仍有12%无法消化。去年因人民币升值又影响利润650万元。同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又“吃”掉138万元的利润,而国外进口商普遍不接受涨价,企业只能面临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公司的冲击远远大于内销型公司,这一点在服装上市公司一季报中表现的十分清楚。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辽宁时代和江苏三友三家服装出口类公司一季度平均毛利率仅为6.75%,其毛利率水平仅仅相当于雅戈尔、七匹狼等品牌服装类公司的1/5左右。可以说利润比刀片还薄,盈亏悬于一线。

  一项调查显示,九成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在5%以下。然而08年前6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就已超过6%,可见出口企业所承受出口压力之大。而权威机构普遍认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可能超过10%,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价格优势的弱化影响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行业信贷成本增加 自央行去年以来先后5次加息、1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纺织企业的资金链已经越绷越紧,不仅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行业授信占比从2005年的6%左右,下降至目前的3%,减退对象主要是小纺织),连民间借贷的路也越走越窄。据悉,目前温州民间金融借贷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元。这些民间贷款的利率,最低也高于银行利率4倍以上,有的甚至高出10倍。由于等不到钱,温州20%左右的制造型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
  其实,温州现象仅仅是纺织行业的一个缩影。银根紧缩下,大多数企业反映,各地银行对纺织企业贷款项目的审批普遍从严,甚至被列入“黑名单”,不少地区由于认为纺织行业属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对纺织企业一般不予放贷,使得企业用于产业调整提升的技改、研发、环保等项目无法推进。同时,各银行紧缩贷款的做法使纺织企业贷款遇到极大困难,给纺织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了很大压力,贷款利率过高也压缩了企业赢利空间。据江苏盛泽镇分析,该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除按照基础贷款利率上浮20%外,加上担保成本1.8%,再加上贷出来都是现金,综合成本达到12%-13%,企业负担很重,基本上替银行打工。而融资成本上升更是导致全行业财务费用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由于加息及银行收紧信贷的原因,2007年下半年以来纺织行业财务费用增长明显加快,并远远超过了行业收入和成本的增长率。比如,今年1-5月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大幅增加了28.43%,为近些年最高增速,其中,仅利息支出就高达148亿元,同比增长33.48%,较去年上升了7.26个百分点。全行业利润支出占到同期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37.52%,显示行业信贷成本增加已经成为挤压行业利润空间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原来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也因“贷款难”,而出现可怕的资金链的断裂现象。今年接连出现的樱花纺织的被兼并、飞跃集团危机、山东银河停产等事件,其发生的导火索基本上都与此有关。各种利空和成本压力已使很多纺织厂摇摇欲坠,连片倒闭、关闭风随时都将四起,也可以说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特别是下游对上游企业的占款比重在逐渐加大,且越往上游走,资金占款越严重,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则是现金流的极度匮乏。可见,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银根紧缩所造成的贷款难和融资成本上升,对于纺织企业正常运营的威胁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2、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

  自2006年起,中国纺织行业的调控政策开始陆续出台。当年9月15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2007年7月1日,服装、鞋帽、箱包出口退税率亦由13%下调至11%,新版加工贸易出口台账制度也开始实施。产业政策的变化意在减少贸易顺差、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纺织行业的转型,其出发点与方向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对于很多纺织企业而言,过于密集的调控政策确实来得太快、太突然了,基本都没有准备,简直像一场灾难。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世界经济受到冲击,带来了中国纺织出口减速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承受了巨大而直接的压力。这些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企业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政策成本。一些企业无奈地表示:“ 经过20年发展,厂区漂亮了,设备先进了,产品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政策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产业升级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不会也不能过于集中。前两年,决策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讲产业升级换代,实际上低效产业淘汰容易,把新的产业引进来很难。今年以来行业形势的急剧恶化、企业倒闭现象的频频发生,在企业竞争力降低、利润空间缩小、纺织经济增长出现明显衰退的情况下,国家产业政策逐渐出现松动迹象,并开始从限制打压向扶持鼓励方向转变。纺织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民生行业,纺织业的兴衰和走向直接牵动着行业链上每一方的利益,对中国就业带动作用大,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不可能在中短期内完全放弃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因此,政府在推进纺织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适度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此轮调整中受到“伤害”最大的中小纺企的生存现状,承担起产业改造、升级责任,“放水养鱼”,积极帮助他们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使之最终完成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的转变,完成从“制造”到“制造+品牌”的转变。
  据了解,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的主要纺织扶持政策主要有四个,一是棉花临时滑准税率由5%-40%降至3%-40%,实施时间为2008年6月5日至2008年10月5日;二是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其中纺织品可能回调到13%,而服装回调到15%;三是加工贸易税款保证金,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可能取消或降低;四是适度放松信贷控制。当然,后三项政策建议由于争议较多,仍在等待国务院最准批准。不过,从最近国务院高官频繁在沪苏浙鲁等地调研经济运行情况并对纺织等劳动密集性行业予以重点关注判断,不排除政府会在7月下旬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改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据笔者测算,如果上述前三项政策能全部按预期实施,则纺织全行业有望通过退税、减少利息支出、降低棉花成本等方式累计增利约185亿元(毛利)。这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众多纺织企业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当然,在市场机制不断深化的今天,政府的扶持政策不能完全回到简单的财政补贴的老路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创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纺织企业只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远远不够的,暂时度过难关并不意味着能一路走好,低水平、重复性的建设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只有靠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品牌贡献率,才能最终立足不败之地。

  3、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200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主要的两个贸易市场欧盟与美国都发生了对双边纺织服装贸易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但是两个市场表现一冷一热,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美国次贷危机是导火索。自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以来,我国输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速就一直呈现明显下降态势。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发生萎缩及人民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是对美出口直线下降的主要推动力。研究表明,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1%,但如果扣除净出口的贡献,其内需增长只有0.1%。而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的主要是其内需的增长而不是其总体增长,这也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的外部环境已经非常之差,一个非常直观的证据就是,来自沃尔玛和其他美国客户的大订单正在渐渐枯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配额取消及欧盟经济尚未受到次贷危机明显冲击,欧盟市场成为国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热点地区。数据或许更直观,今年前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增速仅为0.01%,较去年同期锐减了29.12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增速则达到35.43%,同比还提高了11.29个百分点。从对纺织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角度比较,欧盟市场去年贡献率为18.04%,今年已上升至33.14%;而美国市场去年为11.99%,今年则进一步下降至0.62%。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要远比表面看到的数据大。因为,中国数量庞大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出口主要是通过转口香港而实现,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会流向美国市场,据笔者初步统计,1-5月对美“间接”出口金额接近28亿美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美国市场需求的下滑,再加上加工贸易的持续低迷,直接带动对香港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11.77%的负增长。更为严重的是,做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开始影响到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等各国,并有进一步扩散之势。

  从上半年的出口情况看,除欧盟外,东盟成为我国纺织出口为数不多的另一个能保持较高增速的出口市场。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越南、泰国、马来西来三国的出口增速均超过50%,对其他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速也基本保持在20%-40%的较高范围内,在我国纺织出口中所占比重由去年的6.65%上升至7.86%,已经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的水平。这显示东南亚国家已成为我国纱线面料等纺织原料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显示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上表现出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正充分运用比较利益优势,填补上述国家在纺织业中上游的缺口。因此,未来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的环境还将进一步改善,东盟市场我国纺织出口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上半年我出口纺织品遭遇7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土耳其3起,印度2起,韩国和乌克兰各1起。虽然今年欧盟取消了纺织品配额限制,但取而代之的各种技术壁垒却有加剧趋势。欧盟REACH法规已于去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项法规被誉为欧盟近20年来最重要的法规之一,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包括了进口商、下游生产商等多个领域。化纤、塑料、纺织等这些产业都将涉及。业内估计由此而增加的费用将使中国相关产品对欧盟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按规定,从2008年12月1日开始,未参加预注册的企业将不能出口到欧盟市场。在度过了18个月的过渡期后,欧盟PFOS指令7月正式实施。这项针对纺织产品的禁令将提高企业成本2个百分点左右,使中国输欧服装、纺织品面临新的壁垒和挑战。美国主要纺织团体也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政府基于监控计划自主启动反倾销、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421条款)等多种方案,应对今年年底解禁后的来自中国的纺织服装。因此,从行业角度而言,我们应特别警惕国际贸易中前所未见的“绿色壁垒”和“蓝色壁垒”的同时冲击。

  4、通胀对于消费的抑制

  内需的旺盛已成为近两年国内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在外部需求滑坡严重的背景下,内需今年更是被众多纺织业者视为救命稻草。但对内需来讲,目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无疑是扩大内需的天敌。不抑制通货膨胀是谈不上扩大内需的,而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就是人民币升值与加息,这对行业的冲击都是无法回避的。虽然目前我国纺织消费需求仍然相对平稳,但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持续下滑,财富负效应和通胀对对消费的抑制和不利影响将是不容忽视的。这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对城乡居民人衣着消费的抑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2882.3元,同比增长10.03%,其中衣着类支出368.2元,同比增速仅为9.75%,是2004年以来最低增长水平;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848.1元,同比增长15.06%,其中衣着类支出仅80.4元,增速降至5.79%,创2003年以来新低。城乡居民衣着支出双双低于消费支出水平,表明在粮食、肉类等基础生活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压力下,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已经大幅减弱,只能选择缩减衣着等其它开支。二是在我国现有的衣着消费需求结构中,突出表现为农民消费需求占比过低。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0%,农村人口约为7.27亿,但农村衣着消费市场在全社会衣着消费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仅在20%左右,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未来纺织内需增长的潜力所在。但在持续的通胀压力下,以农村为主体的低收入群体在衣着等方面消费增速的放缓需要引起警惕。

  在持续的高通胀下,今年5月份的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出现明显下降。当然,从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两个属性入手比较,不同档次服装所受影响差异较大。除在消费结构中占比不到5%的高档服装基本不受影响外,消费人群主要是农村及城市低收入阶层,在服装消费结构中占比约65%左右的低档服装与以城市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在服装消费结构中占比约65%左右的中档服装,其消费需求都会随通胀程度高低而发生一定变化。


通胀、汇率与政策的博弈
下篇:下半年行业形势初步判断

  观察整个08年上半年的趋势,情况看似错综复杂,但究其实质主线只有三条:通胀、人民币升值及政策面的变化。不难看出,纺织业要走出困局,就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外部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这就意味着纺织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机遇意识、重生意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顺应市场需求,通过技改投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改变结算货币、改变贸易、贸易融资、锁定汇率等方式来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当然,在持续的高通胀与人民币升值双重夹击下,多数企业对于压力的承受及消化能力已近极限,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要想平稳渡过危机确实难度很高,迫切需要政策面及时进行调节、扶持与引导,给企业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调整环境,否则,再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大批中小企业非正常死亡将成为“常态”。

  1、政策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半年纺织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从目前各大研究机构预测报告看,虽然整体对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达成共识,但都传出了积极的信号,尽管我们处于经济周期下降的轨道之中,但未来经济出现反弹也是大概率事件。预计第三季度经济减速迹象会比较明显,从紧的货币政策在9月份后会放松,使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但四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将好于三季度,对于今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多数机构仍给出了10%左右的预测。
  胀主题仍将是08年下半年影响纺织行业最重要的主线。从今年2月27日原油期货价格突破100美元/桶以来,“国际油价又创历史新高”的声音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耳畔,下半年原油价格突破150美元/桶指日可待,甚至有人预测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突破200美元/桶。油价的一路高歌猛进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高油价时代也已形成不可逆转之势。笔者认为,下半年油价等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作用不容低估,物价上涨压力回落过程可能仍然比较缓慢,CPI数据在下降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反弹。在经历第一波以食品为主的物价上涨后,还将迎来第二波以能源为主的物价上涨洪峰。估计到第四季度才会出现单月CPI涨幅在5%以下的可能性,2008年全年CPI平均涨幅将为6.5%-7.0%。此外,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内能源价格调整的影响,预计工业品出厂价的全年涨幅将达到8%以上,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全年涨幅在11%左右。因此,下半年纺织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压力很难得到有效缓解,企业盈利明显改善的空间并不大。

  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既有经济高速增长释放的币值低估因素,也有美元主动贬值的外生影响。截至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591,年内已累计升值6.50%。过快的升值速度,自然引发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前景的担忧。由于6月份以及上半年贸易顺差数据超预期下滑,出口增速也大幅减缓,同时近几月通胀有舒缓的迹象,判断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较之上半年将显著放慢。预计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到一美元兑6.70元人民币,明年则升至6.30。这对纺织企业尤其是产品外销比重较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利好。

  2、出口整体环境下半年可能会遇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上半年我国纺织出口出口增速的下滑与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密切关系。据彭博社根据其对63位经济学家进行调查的平均预测值称,受布什政府实施税收返还等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今年第二、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有望分别达到1.5%和1.4%。但随着政策效果逐步减弱,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经济学家还预计,第四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将仅增长0.2%,为1991年以来最小季度增幅。在高昂的油价面前,美国经济的 低迷、全球范围内的通胀普遍加速等,都可能促使下半年全球经济由滞经济胀转为紧缩期。而比这些情况更重要的是,正在不段深化的全球经济减速又将往中国纺织出口的伤口撒上更多的盐。笔者认为,下半年,出口形势预期会更加险峻,因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洲上半年输入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增长仍达35.42%,在周期发展上,欧洲的放缓迟于美国,因此,最差的情况仍未出现,这会令中国下半年整体的纺织出口增长放得更慢。 
  其实,一些先行指标已经显示了出口下滑加剧的风险。6月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落到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反映未来贸易走势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逼近衰退边缘,显示了中国出口的回调态势正在加深。虽然,出口市场下滑形势非中国所能完全左右,但在政策上减轻纺织行业的负担应无可避免了,这包括放缓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上调出口退税,协助企业减轻经营成本等等,以便使出口商们有调整的时间。毕竟,如果大量的企业因为利润的下降而濒临破产的话,纺织经济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3、黄金时代己过,纺织企业盈利增长进一步降低。

  从外部看,“中国制造”的困境,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重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油及各类原材料价格飙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都在压缩“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内部方面,在紧缩环境下,纺织行业资金链仍在不断绷紧,行业拐点已经出现。企业盈利增长周期在2007年达到顶峰,这一年全行业利润增速纪录地达到36.99%,但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从08年一季度开始,纺织行业利润率开始逐步降低,1-5月已经降至9.20%。
  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相关行业研究员对沪深300成份股中主要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2009年净利润增长的预测,大致看,微观经济主体——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情况,能够反映行业利润的变化趋势。其中预计沪深300成份股中4家纺织类公司2008年平均净利润比2007年增长11%,2009年比2008年下降10%,出口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使得纺织业利润增长预期黯淡。种种迹象显示,下半年企业成本继续提高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不断攀升的成本“倒逼”下,纺织企业承受成本上升的能力也基本走到临界点,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基本认可机构对于2008年企业业绩增长的预期,但明年的行业形势尚不必过度悲观,因为,从目前决策部门的表态来看,政策的倾向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不排除下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可能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半年乃至明年行业的表现。

  4、下半年主要纺织经济指标预测
  综合以上判断和前5月的纺织经济数据,笔者对今年下半年主要纺织经济指标做了预测分析,具体预测数据如下:

  一是行业收入、利润、投资和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长均出现大幅放缓态势,预计全年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约15%和8%-12%,出口增长8%-12%,投资增幅约12%-1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下半年我国纺织形势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国家是否进行政策调整,如国家能如预期出台调高出口退税、放宽信贷等政策以扶持企业,则上述纺织主要经济指标将偏向预测高值,否则,不排除出现低于预测低值的可能性。 
  其次,纺织行业宏观景气向淡、微观困难加剧,少数骨干企业盈利乐观、多数企业面临零利润的两极分化局面将更趋明显。从07年开始,纺织产业分化序幕拉开已经开始,4万多家纺织企业中,全行业的利润总额基本上来自于1/3的企业所创造。预计08年下半年纺织业内企业两极分化的这种趋向还会继续加剧,优质企业利润率上升,盈利能力低的企业利润率下降。同时这种分化趋势还将呈现进一步扩散态势,即下半年骨干企业内部不平衡的局面会越来越突出。
  三是高通胀带来的成本增加将越来越难向下游顺利转移。虽然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资金要素成本等在持续不断上升,但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却使得企业不能将成本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最终致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行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逐渐削弱,企业平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四是内销一枝独秀的现象将逐渐被竞争所取代。从上半年的行业运行情况看,纺织内需市场正承受高通胀抑制消费与出口转内销加剧竞争的双重压力,内销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已经处于快速下降过程之中。预计下半年纺织行业亏损将加速呈现由出口型企业向内销型企业、由珠三角向长三角乃至内地蔓延的势头。
  显而易见,下半年中国纺织业仍将继续承受高成本之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可能会越发明显。事实上,早在今年初,当通胀及人民币升值对行业的巨大影响渐露端倪时,笔者就曾预言,纺织全行业三分之一的企业将可能因亏损而关停甚至被淘汰。如今,预言已然成为残酷的现实----伴随着成本的不断高企,今年以来纺织行业的景气度持续下滑,企业倒闭现象频出。惟一让业者稍感欣慰的是,从二季度国家各部委对行业形势的轮番调研,到中国高层近期集中调研了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的外贸、纺织服装、化纤等企业,显示全局性的纺织生存危机最终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出口退税等多项扶持政策已是“待机而出”。这能否成为挽救整个行业的最后一颗稻草,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