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全球化背景下第一次世界性通货膨胀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8-04-30

    1.几十年来,世界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通货膨胀,但其影响大多局限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突出;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是通货膨胀的重灾区,平均年通货膨胀率超过80%,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甚至出现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上世纪90年代,转型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

  而当前,除日本以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八成的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发达国家中,美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为4.4%,高出美联储1%~2%的预期目标一倍以上;欧元区为3.3%,创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发展中国家中,印尼、印度、沙特、南非、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6.6%、5.9%、12%、9.3%、4.5%,阿根廷、委内瑞拉均超过10%;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12.8%。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通货膨胀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通货膨胀全球联动性增强、传导渠道增多,主要表现为:通过贸易领域传导,除少数国家因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上升外,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了输入型特点,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带动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度高,对能源需求量大,输入通货膨胀的渠道主要是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对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比较敏感,导致其国内生产价格指数大幅上升;中东等能源生产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则主要来自进口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最不发达国家的食品价格在其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权重往往高达70%,进口粮食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其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再者,通过金融领域传导,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国际资本在世界各地推高了有关国家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价格,是造成一些国家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行炒作,直接抬高了相关产品价格。

  通过政策领域传导,目前全球六成国家的货币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计价,美元持续大幅贬值不仅直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加剧了那些货币汇率与美元联系密切的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的突出表现是能源、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70%,铁矿石上涨95%,铜上涨40%。小麦价格近两年来上涨近两倍,玉米上涨一倍多,大豆上涨近一倍。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扬,竟逼近每桶120美元,大宗商品价格平均上涨30%~50%。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国家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能源和食品领域。今年以来,美国能源价格上涨30%,欧元区上涨15%;美国和欧元区食品价格上涨8%左右,印尼上涨14%,南非上涨15%。如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多数国家的核心通货膨胀相对温和。

  从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时往往伴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1980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原油价格下跌10%,金属价格下跌25%。1990~1993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石油价格下跌48%,金属价格下跌35%。2000~200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国际石油价格下跌37%,金属价格下降16%。

  而从目前情况看,虽然美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世界经济形势逆向而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总体需求依然旺盛、价格涨势不减。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制成品的主要提供者,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总需求中占比迅速上升,成为带动相关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往后一段时间看,西方国家维持对能源资源的高消费,发展中经济大国对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全球粮食供应偏紧,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此轮通货膨胀中将承受更大压力,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存在较大刚性,且食品支出在居民支出中仍占较高比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全球粮价上涨,其用于全球粮食援助的资金存在5亿美元的缺口,可能迫使其降低援助规模。

  2.面对新一轮通货膨胀呈现出的新特点,有关国家均在积极寻找治理良策。

  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决策部门认为,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目前困扰各国金融当局的主要问题是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条件、时机和力度。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较快,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大于发达国家,能够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政策目标,采取紧缩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有一些经济专家质疑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应对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的有效性,他们的理由是此轮全球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是能源、资源及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货币总量调节,难以解决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

  拉美各国根据以往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在缩紧银根、防止经济过热的同时,对有利于增加市场供给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避免供应不足而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2007年,玻利维亚生产发展银行为食品生产提供2400万美元优惠贷款。2008年伊始,阿根廷政府宣布农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可从公共银行获得5年期优惠贷款,7%的年利率不仅低于普通利率,也低于通货膨胀率。委内瑞拉政府今年也将为食品行业提供超过4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墨西哥政府也积极研究进一步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农村发展的计划。

  按照通货膨胀演变的一般规律,物价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上升,进而要求增加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又会带动生产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形成通货膨胀和收入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通货膨胀的第二波效应。

  目前,一些欧洲国家正采取措施,通过与工会组织谈判等方式,努力控制工资上涨幅度,防止出现物价与工资螺旋式上涨。历史上,拉美国家曾普遍采用指数化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其中巴西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逐渐对工资、储蓄、信贷、税收和债券等实行全盘指数化,虽然在实施初期对减少个人收入损失、实现社会稳定和增加政府筹资等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最终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面对当前物价上涨,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劳工界要求将工资与物价挂钩的呼声又起,但各国政府目前均未考虑重新引入指数化机制。一些拉美国家政府坚持与企业界、劳工界经充分协商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各方都能接受的产品指导价,以此为基础进行价格干预。在冻结重要商品价格的同时,保持实际工资不变,避免工资增加而加剧通货膨胀,同时下调公共品价格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围绕稳定农产品价格,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供给上大做文章。欧盟对其共同农业政策作出调整,取消了实行十几年的土地休耕计划,还增加了牛奶生产配额。其他一些国家也多采取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取消或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限制农产品出口等措施,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阿根廷提高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关税,并实施出口配额限制。虽然欧盟全面限制巴西牛肉进口,阿根廷仍然维持只出口50万吨牛肉的限额。委内瑞拉临时免除牛奶、鸡蛋、食用油和部分生产原料共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并优先批准进口上述商品的用汇申请。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国也降低或临时取消小麦、玉米和面粉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一些国家还通过加强行政干预,控制国内敏感产品价格上涨。印度采取了最高限价措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考虑实行政府直接控制物价的办法。

  一些国家采取加大对农业、能源产业补贴的办法限制相关产品价格上涨,有的国家通过增加对居民补贴缓解社会上对通货膨胀的忧虑。对部分季节性波动较大的农牧产品,拉美国家则在批发市场定期调整最高限价。2007年,阿根廷政府为食品、能源和交通等与民生关系密切的部门提供高达146.26亿比索的补贴,比上年增长125%。巴西则下调了电价。今年1月,墨西哥政府推出为期60天的“家庭帮扶计划”,将1000余种食品和基本消费品价格下调5%~20%,同时下调工业用电价格、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墨西哥、阿根廷还由政府出面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主要零售商协商,签署价格控制协议。委内瑞拉政府对农作物生产提供2亿美元补贴,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对面包等食品生产提供直接补贴。

  3.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已持续超过6%,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要继续密切跟踪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的发展动向,多管齐下,稳定物价,尽量减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农业改革发展对各领域改革开放发挥了先导引领作用。30年一路走来并非坦途,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每一次走出困境、不断把改革和开放推向深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正集中力量,专题研究如何更好扶持三农发展,继续着力发展国内农业生产,大力增加粮食、肉类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

  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粮油产品出口。加强对边民互市贸易的管理,打击粮食走私出口。通过正面宣传,准确和全面反映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和市场供应充足等情况,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有理有据有力地遏制国际上有关“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谬论。

  当前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物价高涨的特殊时期,适当的行政干预可以保证价格体系相对均衡,减轻老百姓的恐慌心理。政府干预应充分考虑社会各界意见,使各方共同参与经济决策、共同承担责任,干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中的重要作用。

  要注意短期反通货膨胀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相结合,既在短期内稳定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又着眼长远,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对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补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收入合理分配,达到根治通货膨胀的目的。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加强节能减排,缓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难显大效,国家应将其作为应对通货膨胀长期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

  治理通货膨胀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公共投资和控制信贷方面,既要压缩不合理的投资项目,限制对一般性项目发放贷款并提高贷款利率,同时又要确保有利于增加市场供给、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政策组合松紧有度,可避免投资和信贷过于庞大导致经济过热,也能保持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国家经验表明,本币升值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但升值过快会导致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进而对生产和就业带来更大压力。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