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斯蒂格利茨:中国增长模式必须转向资源节约型

来源:金融界网站 | 发布日期:2008-03-24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在北京大学表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调整,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转向资源节约型;而要维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的强劲增长,必须以公平为出发点,否则最终会影响到效率。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出席2008年“两会”解读会暨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圆桌讨论会上,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应林毅夫教授之邀发表了题为《中国通往更可持续增长的战略》(“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y For China”)的演讲。

    斯蒂格利茨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他表示,这些挑战包括公平、环境和如何维持强劲增长率。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削弱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的效率。

  环境问题严峻

  他指出,中国经济目前过于依赖出口,储蓄率高达42%,而全球保护主义情绪在不断抬头,令这种依赖出口的模式越来越困难。

  “这种增长模式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斯蒂格利茨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挑战。”

  他表示,全球面临变暖的新挑战。中国2004年能源利用效率仅有4.4%,且能源越来越依靠进口。“中国已成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如果以今年的数据衡量,有可能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

  “长期来看,西方资源消耗型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应大力创新,致力于资源节约而不是人力节约。”斯蒂格利茨说。

  公平最终会影响效率

  衡量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在中国从0.29增长到了0.47,在主要经济体中仅低于巴西的0.53,远远高于印度的0.31、日本和瑞典的0.25。城乡、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地区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这导致缺乏教育和医疗公平。

  他举例说,多数中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许多家庭可能因为健康问题而破产。

  “先发展,再回头来处理公平的战略不可行。”斯蒂格利茨警告说,“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缺乏投资,将给中国造成数十年的问题。”

  经济模式转变

  对中国来说,关键的挑战是要维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的强劲增长。

  他表示,如果要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好标准,人类发展指数(HDI)比GDP更好,至少应当使用包含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绿色GDP来衡量社会发展。

  “有活力的经济和社会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他表示,只有改变经济模式,才走向更和谐的社会,并给中国带来竞争优势,为长期有活力的增长打下基础。

  市场原教旨主义不可行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斯蒂格利茨也谈到了仍在不断演变的美国次级债引发的经济低迷。他表示,次债危机中,原本设计用于规避风险的产品自身反而造成了风险,这充分证明,那种认为让市场决定一切,政府只要“不挡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是错误的。

  次债危机已成为一场系统性风险,其影响已从信贷和金融体系扩散到实体经济,200万美国人可能失去他们的家。

  斯蒂格利茨表示,美国政府面临设计新监管框架的挑战。“这不是监管太多或太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设计有效率和效果的监管体系的问题。”

  他表示,次债危机暴露了新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平等,这意味着在政策决策时必须将如何分配政策的影响作为政策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