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国内资讯(08年前)

杜钰洲论二○○六行业五大重点

来源:中国纺织报 (2006-1-16) | 发布日期:2006-01-17

      在全国纺织工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摘要)
                
      中央已确定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纺织行业经济工作就是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全面落实中央的要求,力争在2006年实现纺织行业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的良好开局。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在全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纺织行业发展的全局。
                
      统一认识,求真务实。科学地判断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国内总趋势下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前途和面临的风险;科学地总结中国纺织工业在市场条件下的巨大发展和进步,重新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和防范由于市场环境不健全以及现实存在的外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分析中国纺织工业粗放型发展的现实表现所隐藏的危机;科学规划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的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点、合理确定发展和升级的目标,合理确定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系统结构和科学对策选择。
                
      (二)以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中国纺织行业先进生产力建设。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直接最中心的任务。创新能力是生产力先进与否的直接体现。所谓先进生产力,应从马克思阐述的三个层面来认识:“所谓社会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去的技巧”。我们要围绕提高创新能力这个目标,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层面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名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
                
      实践证明仅仅有上乘的加工质量,不足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即使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果没有研发实践、研发投入也只能体现在“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的提高。更何况当前我国先进的技术装备还远远不够,许多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仍要靠高价进口。纺织行业在2004年确定的科技发展纲要中的10项成套设备攻关项目已经纳入国家级攻关目标,28项攻关技术也逐步得到宏观部门的重视。
                
      从以往的科技进步实践来看,重扩大加工能力投入、轻提高创新能力投入,重设备投资、轻研发投资,重炒作、轻实干,重物质资本扩张、轻人力资本提高,重引进人才、轻培训人才,目前各项要素市场都很活跃,就是人才市场冷清。在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报告中反映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0.56%,大中型企业也才达到0.71%,纺织业是0.3%,服装业是0.16%,化纤业是0.4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少了这项“第一”就从本质上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原创技术、自主品牌都无从谈起。即便把别人的名牌买来,没有研发投入也消化不了,最后也只能化为泡沫。能否从2006年起纺织行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度来个大转变、大提高,为创新干实事,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第一个检验。企业能成为国际中高档商品OEM供货商确实是一个进步,但这不是我们说的纺织强国的最终目标。
                
      第二,经营管理创新。
                
      转变粗放、封闭式管理,适应跨国配置资源、跨国生产方式、跨国营销方式,提高企业对于优化要素禀赋结构,增强要素组织的能力,并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我们已经知道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正是指这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只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还包括充分扩大“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作用,创造更高质量、更新功能、更高品位的产品,从而提高单位资源和能耗的附加值。目前一些OEM或完全依赖中间商出口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是同类产品内销的50%-70%,而掌控国际营销渠道的出口利润率是内销利润率的1.5-2倍。
                
      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这种所谓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也可以说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在新形势下,成功企业已经从依托“区位优势”转向塑造“体系优势”,全球化的新特点使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某国、某地区在特殊战略地位、市场地位、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区位优势,而是更注重借助品牌、声誉等无形资源在全球架构网络体系。后起国所属的企业为了获取全球竞争优势,切入跨国产业链高端环节,将自己的研发中心、国际营销网络和产品分销中心建在发达国家,在本国的生产达到工序拓展升级,或利用自己在局部工序上的优势,通过对发达国家更高工序直接投资,或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整体收购兼并,并以战略联盟等手段巩固自身在局部工序上的优势,再凭借经营管理这种组织优势,走上国际化经营之路。现在我国已有很多优势企业正在探索自己的国际化经营之路,当我们提倡“走出去”的时候并非局限在要把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出去,那只是一种误解。
               
       经营管理创新对于广大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营管理创新的另一个新的关注点是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以“快”吃“慢”,面对环境变化快和不确定性多的情况,产品和生产流程、组织机构、经营领域、利益关系都能实时调整,这已成为当代竞争的一个焦点。与此相适应,企业的信息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在推行“e”百工程过程中,发现信息化水平低是全行业管理创新最薄弱的环节。
                
      第三、产业链整合创新。
                
      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纺织生产体系的先进性决定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之所以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大目标,是因为长期以来,上下游纵向整合难,横向优势互补的整合也难,重大攻关项目需要具备网络性社会整合,这就更难。纺织行业有整合成功的例子,这就是聚酯成套技术装备,是由纺织工业设计院、仪征化纤总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攻关的成果。我们需要在更多的重点项目上进行这样的整合。现在许多科研成果转化不顺利,有些小试、中试成功的新型纤维,搞了多少年还不能产业化,到头来还是靠高价引进。现在又有最好的典范,就是“神六精神”,我们要以“神六精神”落实纺织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38项大目标的攻关组织工作。全球化生产已打破了国界,但全球化经营的收益分配是有界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吸引国际投资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中国劳动力资源能给资本带来最大的收益,但中国企业在初次分配中取得的收益仅是全部利润的20%左右,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名牌收益市场网络并没有在中国企业手中。我们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振丝绸之路的使命感,同心同德投身于产业创新的伟大事业中。
                
      从2006年开始,38项攻关目标中,我们优先在化纤产业链创新能力整合、麻产业链创新能力整合、丝绸产业链创新能力整合上下大气力。产业链整合创新的另一个新课题是纺织产业链向流通领域延伸(包括营销渠道和终端市场网络),向第三方物流延伸。创新不仅在产品自身,而且在于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营销过程,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过程。这次会议,我们请来主要专业市场负责人,还将吸收他们参与行业协会。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出现都是社会化生产和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中国现代纺织经济网络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自律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细胞应有的品性,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微观组织者,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方面通过法律、法令、纪律来保证,比如发挥工会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劳动工资、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障、税收、财会等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约束、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管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企业内部和谐来体现。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是维护市场公平的客观需要。总之,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是纺织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纺织行业组织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加强社会责任自律的重点放在有关劳动者的问题上。2005年行业已公布了CSC9000T自律标准,2006年要大力推动。要把贯彻社会责任作为新时期的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来重视。
                
      (四)加强行业服务与自律,提高纺织中介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撤销纺织工业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走市场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减少行政干预,扩大企业主体的决策自主权,是市场化方向的一大进步。但这并不是市场化的全部,中介服务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产业协会以企业为主体代表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从事单个企业完成不了的任务,协调企业间、产业间、产业与行政、产业的国际性活动,维护市场公平,维护企业权益,保护产业安全。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时专门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站在生产力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常常被忽略的工作。
                
      当前与产业发展和提升大局紧密联系的共同活动方式主要有:
      ———“十一五”规划的调研和制定,产业政策建议
      ———产业创新活动协调与组织(如组织科技纲要的贯彻,上下游、产学研、行业内外的协调链接,国际交流,产品与技术研发服务、标准制订、质量检测等)
      ———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推广,优化五大公共服务体系
      ———国内外市场开拓
      ———国内专业市场网络建设,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有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国际贸易服务与产业安全服务
      ———为企业走出去服务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服务
      ———名牌战略推动
      ———教育培训
      ———对政府的服务,区域经济调研等项服务为大企业走向国际化和名牌战略服务,为产业集群众多小企业通过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公共服务。有关行业自律方面的服务,2006年重点是社会责任、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

      (五)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合作。改革是新时期纺织行业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继续冲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传统习惯,打破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要深入学习中央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抓住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实现又快又好的新发展。
                
      2006年要继续加强行业外交,贯彻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行和相关产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广泛交流对话,通过沟通协商化解贸易摩擦,继续办好2006年3月底的全球纺织经济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加强与在中国的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沟通,促进合作。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确定了更宏伟的目标。要在2020年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任重而道远,2006年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2006年的各方面工作,为开创“十一五”时期纺织行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