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产经分析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来源:商务部网站 | 发布日期:2015-05-12
      一、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各经济体分化明显,商品需求疲弱,各供应方利益博弈激烈,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大宗商品价格在年初一度反弹上涨并因突发事件维持高位盘整,下半年终因市场大势难以支撑,大宗商品价格在原油带动下全面持续下行,不仅全数抹去上半年的涨幅,而且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

  一季度,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受到美、欧经济数据向好的鼓舞,同时受农作物不利天气影响,价格在农产品带动下出现回升。二季度,乌克兰局势引发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国际石油价格上扬,部分弥补了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市场的相对弱势,对大宗商品整体价格水平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进入第三季度,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增长前景冷热不均,特别是欧洲及新兴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全球制造业回暖形势弱于预期。与此同时,农作物、矿产品等供给预期充足。在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低迷,价格普遍下跌。第四季度,石油市场供需形势逆转,多个供应方之间的博弈加剧,导致国际油价一泻千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亦随之一路下跌,商品价格整体持续走低。

  国际上主要商品价格指数一致反映了大宗商品市况的疲弱,其中尤以能源权重较高的指数跌幅较大。2014年全年,原油占23%权重的RJ/CRB指数下跌17.9%,能源占比小于33%的道琼斯期货价格指数(DJAIG)下跌1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以贸易为权重、能源占63.1%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跌27.6%,能源产品占比高达79.04%的标普高盛商品指数(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跌幅达33.1%。分商品类别看,因原油价格失速下跌,能源类价格指数跌幅远远高于其他类别。2014年,IMF价格指数中的食品饮料类、工业原材料类、能源类分别下跌5.6%、12.0%和37.3%。

  油价持续快速大幅下跌是2014年国际商品市场的重要事件。国际石油市场不堪需求增长乏力和供应能力不减反增的双面夹击,全年布伦特原油和纽约原油价格分别下跌49%和44%。其他能源产品价格亦受此拖累而大幅下跌,澳大利亚动力煤全年下跌22%,纽约天然气下跌33%。

  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也几乎全线下挫。2014年年初,市场曾担忧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价格具备一定支撑。但事实上,灾害天气并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创,随着产量预估陆续上调,供应预期发生逆转,粮食价格应声而落,全年粮棉油产品均有不同程度下跌。铁矿石、钢材及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因下游需求行业普遍疲软而深度下跌。

  2015年以来,商品市场延续弱势震荡格局,各类主要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全面持续低位下行,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供需形势的预判依然悲观。至3月末,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下跌9.7%和4.1%,芝加哥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跌幅分别为12%、5%和3%,伦敦金属交易所6大基本金属的价格跌幅在2%-16%之间。从综合价格指数看,一季度RJ/CRB指数、DJAIG指数、GSCI指数及IMF价格指数分别下跌7.2%、5.9%、7.5%和10%。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仍在低位震荡。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冷热不均,但整体已基本走出低谷。商品需求依然低迷,但随着主要经济体投资和消费需求回稳,下半年市场有望逐步转暖。


  世界经济显现出温和增长迹象。IMF预计2015-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小幅加快,从2014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3.5%和2016年的3.8%。其中,美国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为乐观,低油价有利于其振兴制造业、刺激消费。欧元区经济受制于减债压力、结构改革步伐缓慢及地区冲突等多重因素,但主要成员德国表现稳定,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逐步走出泥潭,企稳增长迹象越来越明显。新兴经济体普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近期又遭受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资本外流的打击,整体增速有所放缓,内部分化明显,但未来仍有增长潜力,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印度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对其本国及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表现渐入佳境、中国经济软着陆、印度经济发力增长带领下,下半年商品市场前景谨慎乐观。同时,需要高度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对商品市场的扰动。俄罗斯与西方对峙关系、伊朗核谈判进程、伊斯兰国ISIS对中东局势的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对世界经济以至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大宗商品需求缺乏亮点。实体经济发展是决定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消费、投资需求总体不旺,大宗商品需求难有明显回升。在美国经济向好、发达经济体重振制造业带动下,全球企业信心有所回暖,出现了新一轮并购热潮。2014年,企业并购活动飙升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并购交易总额激增47%,至3.34万亿美元。2015年一季度并购交易依然活跃,交易总额同比上升21%。其中,以医药、能源以及科技、媒体、通信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反映出产业结构和投资领域的转移动向。但是,对于大宗商品需求而言,尽管新的投资动向和技术革命带来了新材料开发和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对有些原材料如部分有色金属、稀土金属、化学品等产生新的需求,仍不足以显著拉动整体市场需求。

  美元走强打压商品价格。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美元持续大幅升值,兑一篮子货币全年升值幅度近13%,为1997年来最大涨幅;1989年以来首次兑31种主要货币全部升值;2015年3月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00大关,创下2003年4月以来新高。强势美元成为压制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美国经济向好、美元走强,资本风险偏好和投资热点发生转移,大宗商品市场严重“失血”。另一方面,作为计价货币,美元持续走强也对商品价格形成打压。当前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走势分化明显,货币政策甚至背道而驰,导致频繁的资本市场异动和汇率波动。美国经济复苏之势愈发明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而欧元区、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增长缓慢,其货币政策可能会继续保持宽松甚至加码。预计2015年美元走强的局面仍将延续,即使商品需求有所恢复,商品价格也难有大的起色。

  供应过剩局面短期难改。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缓慢,供给能否抑制过快增长是疲弱市况下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上一个大宗商品上涨周期大大刺激了资源、农业领域投资,至今产能仍在陆续释放。在市场低迷情况下,主要供应方为争夺市场份额、维持出口收入,甚至逆势扩产,加剧供应过剩。这在石油和铁矿石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大部分有色金属亦呈产能不断扩张、库存居高不下局面,前些年处于紧平衡的主要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压力也有所减缓。2014年下半年以来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在一定程度上对产能扩张有所抑制,但从根本上扭转供应过剩局面尚需时日。市场需要在经济逐步向好的大环境下,在较低价格水平上达成新的供需平衡,逐步消化前期高库存,并进而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展望全年,从供需两方面看,商品市场固然缺乏强有力支撑,不具备全面上涨的基础和推动力,但是持续打压的力度也在逐渐削弱,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随着上升力量的蓄积,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在目前低水平盘整一段时间后,于下半年小幅回升。

  粮农产品  2014年二季度以来,受农业收成良好、粮食供需形势好转以及原油带动大宗商品普跌影响,粮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但2015年以来降幅在逐步收窄。人口增长、收入提高、消费升级以及粮食的工业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粮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自然条件成为约束供给、造成市场短期波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今年以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产地的天气情况对作物生长基本有利。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份的世界粮食供需报告上调了全球小麦和粗粮的产量预估,预计2014/15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比上年度的创纪录水平再增长1%。其中,小麦、玉米供求形势宽松,价格走势承压较为明显,而大米受主产区不利气候、收储政策等因素影响,价格较其他大宗农产品受到较多支撑。

  2014/15年度,全球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预期均创新高,供给充裕。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预测,2014/20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首次突破3亿吨,达到创纪录的3.15亿吨,同比大幅增长11%;消费2.89亿吨,同比增长5.7%。全球大豆产大于需2653万吨,期末库存增至8926万吨,大豆库存消费比达30.9%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市场供过于求,将拉低油料市场整体价格水平。
 
  受国际棉价低位运行影响,中国、美国等棉花主产国继续压缩种植面积,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计全球棉花产量将大幅减至2456万吨,同比下降6.5%;全球棉花消费量2469万吨,同比增长1.7%。这是最近5年来全球棉花消费量首次高于产量。国际棉价因而有望回暖,但涨幅仍受制于世界纺织服装市场复苏进程以及前期棉花高库存消化情况。

  石油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挫,其间地区局势多次引发市场紧张气氛,造成价格波动,但未能改变跌势。至2015年3月末,纽约、伦敦两地油价比2014年高点已跌去一半以上。尽管油价持续下跌,但出于维持出口和财政收入、国际市场份额等多因素考虑,各供应方展开了低油价下的博弈。OPEC多次重申将保持每日3000万桶的生产配额,非OPEC产油国也积极扩大生产。2015年3月俄罗斯原油日产量达到1071万桶,再创前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水平,其出口量也随之增长。俄罗斯能源部表示今后还将增加原油出口。近年来美国原油生产和出口能力不断提高,在油价暴跌背景下,美国石油生产继续开足马力,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3月美国按周统计的日均原油产量已接近940万桶,为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年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压力一时难以缓解,但供应增速已在下降。在目前价格水平下,北海深海油田、北美一些页岩油气田及油砂矿已是勉力维持,开始削减投资支出计划,但主要是针对新的开采计划而非既有项目。国际油市的改观还有待供应方达成妥协、产量真正下降,以及需求增量得以恢复。国际能源署(IEA)在最近3个月的供需预测中,对非OPEC产油国的供应量连续向下微调,并略微上调了下半年全球石油需求。根据IEA的预测,世界石油库存将在2015年中期达到峰值,下半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将刺激石油市场需求回暖,油价有望企稳并于2016年小幅回升。

  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市场表现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需求增速明显降低是有色金属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而美元走强、油价走低更加剧了2014年下半年以来有色金属价格的跌势。当前全球制造业依然在低谷徘徊,缺乏亮点,特别是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房地产市场低迷,使得有色金属需求增长乏力,普遍供应过剩。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预计2015年全球铜消费增速将继续回落,由2014年的5%降至1%,精炼铜将出现40万吨左右的供应过剩。市场低迷迫使一些矿山和冶炼项目调整投资生产节奏,全球矿业投资项目数和金额数的增长已连续3年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复苏、以新兴市场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今年下半年有色金属需求有望趋向稳定,前期高库存逐步得到消化,市场表现谨慎乐观。


  近年随着经济形势和监管规制变化,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去金融化”。在这一过程中,商品市场参与者日益复杂,新的市场风险陆续暴露。2014年中国的贸易融资事件在铜、铝等有色金属市场投下阴影,作为抵押品的金属从仓储机构流入市场,陆续有交易商和金融机构被牵涉其中,被迫去库存加剧了铜、铝的价格波动,并扩散到其他相关商品。此类由资本市场溢出的风险对有色金属市场的扰动未来依然值得密切关注。

  钢铁  2014年世界钢铁需求收缩,而产能继续扩张。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16.3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尽管产能增幅已从2013年的3.2%放缓至1.1%,但供应过剩加剧导致价格一路下滑,且跌幅有扩大之势。英国商品研究局(CRU)编制的钢材价格指数显示,2014年全球钢价指数下跌11.1%,其中北美、欧洲、亚洲跌幅分别为6.1%、8.3%和15.1%。至2015年4月初,综合指数同比跌幅扩大至16.8%,分地区指数比上年同期分别下跌22.4%、6.7%和20.5%,除欧洲小幅收窄外,北美和亚洲地区钢材价格均加速下跌。国际钢铁协会于2014年10月发布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钢材需求量为15.94亿吨,较2014年增长2%,增速大致持平。但考虑到世界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油价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对严重依赖资源收入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预计钢材市场需求依然低迷,增速恐难达到2%。加上铁矿石及其他原材料价格拉低生产成本,钢材价格依然有较大下行压力。

  铁矿石市场表现更为惨淡,2014年价格跌幅高达47%,2015年以来价格继续下跌,一季度的13周内有10周收跌。62%品位铁矿石4月初已跌破50美元,创10年来新低。在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全球主要矿山仍继续扩大产量和产能。淡水河谷2014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32亿吨,并计划在4年内扩大至4.5亿吨。2014年力拓铁矿石产量同比增长11%,发运量首次超过3亿吨,同比增长17%,2015年计划产量3.3亿吨,2017年增至3.6亿吨。必和必拓2014年产量同比增长20%,并计划在2017年由目前的年产2.25亿吨提升至2.9亿吨。在需求没有明显回升情况下,未来铁矿石价格继续面临巨大压力。矿业巨头的逆市扩产将沉重打击高成本的中小矿企,加剧矿石市场垄断格局。同时,矿石买家也将更多利用现货市场降低购进成本,铁矿石价格波动将更为频繁。

  机电产品  2014年世界经济在低谷中徘徊,制造业总体发展不景气。未来市场增长点将呈现两极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电力设备、农业机械等市场扩张,尤以印度市场令人瞩目。印度政府大力开展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行“印度制造”、“清洁印度”、“数字印度”等一系列项目,有望对印度及世界经济有积极拉动作用。二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大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特别是智能制造装备作为高端装备的核心、制造业装备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当今工业先进国家的主要竞争目标。日本政府最近通过了“机器人新战略”,未来5年将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发布的“实现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确定了十大优先行动计划,旨在以21世纪数字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对传统工厂的现代化改造,改变传统制造方式,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实体工业生产与虚拟数字网络的充分融合。

  新能源领域发展在不同地区表现分化。受政治经济形势及能源补贴政策变化影响,欧盟风电投资增速急降。据欧洲风能协会报告,2014年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的风能投资增速分别下降了90%、75%和84%。美国绿色能源的发展趋势暂时未受到低油价冲击。据美国太阳能协会数据,2014年美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预估达6500兆瓦,同比增长36%。另据美国风能协会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美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已超过2013年全年水平。美国能源部预计,到2020年,风能发电占美国总发电量的比例将比2013年的4%增长一倍,2030年进一步达到16%。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电力需求激增,政府已制定2022年发电量翻番的目标,计划在未来5年内建立25个太阳能园区,改造输配电系统以吸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电力。

  电子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化。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逐渐被新的“互联网+”概念产品所替代,产业设备与消费产品相互交融。包括支持物联网的硬件设备、家居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可穿戴设备、3D设备、交互和超高清电子产品在内的新产品市场广阔。个人电脑(PC)市场继续缩水,市场调查机构 IDC预计,2015年全球PC出货量将下滑4.9%,而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在半导体应用市场,在大数据、机器人、智能汽车、新一代智能家电等新产业、新产品发展的推动下,超级计算、大型存储、传感器等将是2015年及今后的重要增长点。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2015年全球半导体营销收入将达到35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尤以与物联网有关的处理、传感及通信用半导体市场增长最快,预计2015年此类产品的营销收入将激增36.2%。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